東南亞制造業近幾年來的異軍突起和中國工廠的遷移,也已經給中國制造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騰挪出了新的空間。
前兩天,有個朋友送了我兩條牛仔褲,質量非常好,我翻看了一下廠標,想知道這條牛仔褲是哪個品牌生產的,結果看到了一行英文字母——Made in Cambodia,柬埔寨制造。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我買了生平第一條牛仔褲,香港制造的,當時售價是150元,相當于我一個月的工資。
過了10多年后,有一次我去菲律賓旅行,在它的首都馬尼拉附近有一個非常大的商場,里面有成千上萬的服裝、食品和電子產品,這些商品的背后都有同一行英文字母——Made in China。
這行字母意味著進入本世紀后,中國逐漸成為了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售到了全世界。
而到了2019年的今天,我居然穿上了一條Made in Cambodia的牛仔褲。所以30多年來的斗轉星移,產業轉移的潮流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業轉移是從2008年開始的,而到了2011年,產業轉移逐漸成為了潮流。
在這些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國家中,東南亞是最重要的一個區域,其中越南的熱度最高。
比如全球第一大運動鞋品牌耐克,2010年它在越南的產量就已經超過中國了。而如今,根據耐克官網,耐克目前只有18%的工廠設在中國大陸,大部分遷移到了東南亞國家,其中越南生產的鞋子占到耐克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再比如越南的電子產業,已經出現了區域產業群聚的趨勢。
在越南河內,三星將設立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研發中心;在海防市,LG總共投資了15億美元建造廠區,專門生產電視、手機和車載設備;而在胡志明市,英特爾、捷普、三星也紛紛建立了設備制造區。
而很多我們中國的企業,比如維珍妮、波司登、喜臨門等,也紛紛把廠房遷移到了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那么問題來了,以越南為首的東南亞國家,是否有能力完全吞下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制造業,替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呢?
我們客觀地分析一下,這些東南亞國家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有兩個,第一是勞動力,第二是運輸。
東南亞國家的共同優勢就是年輕人口多,3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50%以上,而勞動力相比中國更為便宜。
根據越南勞動部的數據,一個越南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在1500元人民幣左右。而在緬甸和柬埔寨則是600元左右,相當于中國的1/3到1/8。
然后是海運,中國把服裝、鞋子等貨值較低的商品出口到歐洲、中東和非洲,就必須走海運,走海運就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需要在新加坡港中轉和停靠,中國企業每年會為此支出一筆不菲的海運費用。
而東南亞國家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航線更短,擁有自己的港口,運輸上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
不過,東南亞國家的劣勢也十分明顯。
首先是供應鏈不完整,只有工廠沒有生態,很多原材料、零件、機器等都需要從中國進口。例如,柬埔寨70%的出口商品是服裝,而面料和配件還得從中國運過去。越南海關總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越南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16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從中國進口的設備占到800億元,從中可以看出越南制造業對中國的依賴。
這有點像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三來一補”政策:原料、設備、技術從海外引進,然后利用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生產,再把制造出來的商品銷售到其他國家。
其次是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而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最有價值的是我們擁有1.65億的熟練技術工人,他們都接受了良好的職業教育,同時非常勤奮,有良好的紀律性。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東南亞,還是人口更多的印度都沒辦法跟我們相比,而且在中短期之內都無法超越。
此外從總規模來看,東南亞國家的世界工廠能力跟中國還有很大的差距。越南統計總局和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8年越南的出口規模是2447億美元,而中國是16.4萬億人民幣。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這些國家不管是人口素質、產業規模還是基礎設施等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解決,它們在某些品類的制造能力和規模上超過中國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這是全球化產業轉移的潮流。
同時,東南亞制造業近幾年來的異軍突起和中國工廠的遷移,也已經給中國制造敲響了警鐘。我們會因此經受種種的陣痛,但同時也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騰挪出了新的空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