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文 | 謝碧鷺
編輯 | 王宗耀
雙十一半小時內,御家匯(7.990,-0.28,-3.39%)的交易額便破億元,然而表面亮麗的業績背后,離不開公司大量的推廣費用投入,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其薄弱的“造血”能力。再加上異常的采、銷數據,該公司發展前景難免令人擔憂。
雙十一當天,御家江其下品牌御泥坊在其公司官微上宣布,截至零點29分,旗下所有淘系店鋪交易金額破1億元。但反觀證券市場,御家匯的成績卻有些黯淡,11號當天御家匯股價下跌5.76%,截至11月22日收盤,其股價為7.99元/股,距離最高價25.25元/股下跌幅度高達68.36%。
10月29日,御家匯發布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御家匯實現營業總收入為15.76億元,同比下降1.85%,扣非歸母凈利潤虧損650.7萬元,同比下降106.3%。而在不久之前發布的半年報中,御家匯對凈利潤影響超過10%的16家子公司中有7家出現虧損。與此同時,在品牌宣傳上御家匯依舊毫不吝嗇,2018年IPO所募集的8.58億元中,有3.9億元用于品牌建設與推廣。
此外,御家匯存貨周轉天數遠遠高于同類上市公司,存貨數據也居高不下,而此時的御家匯卻還在斥巨資擴大產能,再加上勾稽異常的財務數據,該公司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造血”能力有限 廣告費用大增
作為一支A股市場的新秀,在2018年順利登陸創業板之前,御家匯的表現并不賴,據Wind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御家匯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69億元、11.71億元和16.46億元,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15萬元、7377萬元和1.58億元。
然而,在漂亮業績背后,離不開御家匯在宣傳推廣方面的“大手筆”投入,像《克拉戀人》《楚喬傳》《扶搖》等多部熱播劇中,都有御家匯花費重金植入的廣告。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御家匯宣傳推廣服務費就分別高達1.18億元、1.99億元和3.08億元。其2018年IPO募集到的8.58億元中,有3.9億元被投入了品牌建設與推廣項目。而當年的平臺推廣及品牌宣傳費用合計更是高達5.23億元。
與揮金如土的宣傳推廣支出相反的是,御家匯經營活動的資金流入情況卻不容樂觀。Wind數據顯示,御家匯除了2017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實現了1.73億元的流入外,2016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凈流出,相關金額分別為-7342萬元、-3542萬元和-2.52億元。如此的情況說明,御家匯的“造血”能力相當有限。
線下銷售不樂觀
近日,《紅周刊》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隨機走訪了三家屈臣氏(悠唐購物中心店、豐聯廣場店及保利國際購物中心店)和一家沃爾瑪(朝陽店)。在這四家門店內,《紅周刊》記者發現御家匯的線下銷售情況并不樂觀。
相對于在財報中所披露的較為齊全的產品(包括面膜、水乳霜膏等),記者在線下門店內所見到的御家匯的產品較為單一。悠唐購物中心和保利國際購物中心的屈臣氏僅有4款御泥坊貼片式面膜和一款小迷糊貼片式面膜,豐聯廣場的屈臣氏僅有兩款御泥坊貼片式面膜和一款御泥坊涂抹式睡眠面膜,而沃爾瑪(朝陽店)暫時沒有找到御家匯的產品,超市導購員告訴記者,原先有御泥坊面膜,但是近期下架了,暫時還沒有上新。
在剩下的三家屈臣氏店內,相對于其他產品的銷售而言,御泥坊和小迷糊也略顯弱勢。悠唐購物中心屈臣氏的導購員均告訴記者,“前幾年御泥坊比較火,但現在國貨里面除了百雀羚賣得比較好之外,其他產品都比較一般”。接著該導購員給記者推薦了幾款其他產品的面膜,并表示“這幾款用起來更好”。
近年來御家匯的存貨亦在不斷增長,截至2017年至2019年三季度末,御家匯的存貨金額分別為2.77億元、5.66億元和7.41億元。對于美妝產品而言,倘若生產日期較久,則有可能影響到其銷售,在悠唐購物中心和保利國際購物中心的屈臣氏店中,記者均看到了2018年上半年生產的御泥坊面膜。
在庫存高企之下,御家匯旗下產品表現出較大的折扣力度,在豐聯廣場的屈臣氏店內,導購員向記者推薦了御泥坊的小安瓶彈嫩黑面膜“現在這款面膜是我們這里打折力度最大的,原價79元一盒,現在99塊錢可以買到三盒。”
過高的存貨,也使得御家匯存貨周轉天數不斷增大。2018年年報所披露的御家匯存貨周轉天數為139.8天,2019年三季報中該數值已經變成了227.84天。相較于其他美妝類上市公司,2019年三季報中,珀萊雅(86.930,-5.37,-5.82%)披露的數值為92.21天、丸美股份(64.820,-2.72,-4.03%)為105.25天、上海家化(30.900,-0.09,-0.29%)為112.48天,均比御家匯要短得多。
一方面存貨大增,另一方面御家匯卻在不斷擴大產能,據官網顯示,今年9月末,御家匯稱將斥資8億元打造全球最大面膜基地“水羊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實現年均生產面膜35億片、水乳膏霜1億瓶的產能。倘若該產地順利建成,御家匯的產能確實能夠實現大飛躍,但屆時其產能利用率究竟如何?就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營收數據存疑
從御家匯的業績情況來看,其上市首年業績就出現了大幅下降的情況。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御家匯實現營業收入為22.45億元,同比增長36.38%,收入增速雖然表現不錯,但卻“增收不增利”,沒能拉動業績的提升,其歸母凈利潤僅有1.3億元,同比下降17.53%,這其中還有2000萬是依靠IPO募集資金進行理財所實現的。
不過,《紅周刊》記者發現,其大幅增長的營業收入在財務勾稽關系上卻存在異常情況。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御家匯的營業總收入為16.46億元,其中境外業務的主營業務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2.93%,該部分不需要考慮增值稅稅率的問題。其余部分按照17%的增值稅稅率來計算,其當期含稅營收約為18.9億元。
這個規模的含稅營業收入在財務報表中應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入和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的增減。
當年合并現金流量表中,御家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8.15億元,減去當年新增的1099.92萬元的預收款項的影響,則當期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大致為18.04億元。該金額跟18.9億元的含稅營收相比,相差了大約8600萬元,按理說本期該有約8600萬元的收入因未收到現金,應體現為經營性債權的增加。
在資產負債表中,御家匯2017年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含壞賬準備)期初比期末要多3610.57萬元,這比理論應增加金額少大約5000萬元,也就意味著2017年御家匯有近5000萬元的含稅營收沒有相關現金流入等相關數據的支持。
實際上,御家匯2018年的營業收入也存在類似情況。經《紅周刊》記者核算發現,其2018年含稅營業收入相比經營性債權和現金流入金額多出5500萬元。
連續兩年,御家匯的營收數據均存在勾稽異常,具體是什么原因,需要公司給出解釋。
除了營業收入數據勾稽異常之外,據《紅周刊》記者核算,御家匯采購數據方面也存在較大的異常。
據年報披露,2018年御家匯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5.91億元,占年度采購總額的比例為36.46%,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一年的采購總額大致為16.2億元。2018年5月起,相關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至16%,按月平均計算,可估算出其含稅采購金額約為18.85億元。
在現金流量表中,2018年御家匯“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3.8億元,其中還包括當期預付款項增加額1029.3萬元,剔除該金額后則與當期采購相關的現金支出金額達13.7億元。將其與當期含稅采購金額相勾稽后,現金支出要比含稅采購金額少5.15億元,按照財務勾稽關系,這部分應當體現為經營性債務的增加。
可事實上,2018年末御家匯的應付賬款為3.36億元,應付票據為0,相對于2017年末僅增加了2億元,這比理論上應該增加的金額少3.15億元。這也就說明了2018年御家匯大約有3.15億元的采購金額沒有相關財務數據的支持。
2017年也存在類似情況,據Wind數據顯示,2017年御家匯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4.03億元,占總采購金額的45.72%,由此可以推算出當年的采購總額共8.81億元。按照17%的增值稅稅率計算,當年含稅采購金額共10.31億元。從經營性負債情況來看,當期御家匯的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較上期末并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5433.34萬元,這意味著,理論上該公司這一年的現金支出應該在10.85億元左右。
但實際上,當年御家匯“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9.21億元,而當年預付款項期末較期初增加了1084.71萬元,則當期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金額大約為9.1億元。這一結果比理論支出金額要少1.75億元。
連續兩年出現如此巨額的勾稽異常,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還需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本文已刊發于11月23日的《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