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財政部公布了四月份財政收支數據。財政部數據顯示,1-4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293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5%,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571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4.5%,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5.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39722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5.4%,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3.9%。全國稅收收入62319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3.7%,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7.6%。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對經濟觀察網表示,與1-3月份相比,財政支出承繼上月趨勢,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強度,但財政收入明顯回落。對此,需要結合近期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政策進行全面準確的理解。
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共計完成8000多億元的增值稅留抵退稅,相當于同期財政收入減收8000多億元,直接拉低當期財政收入37.5%。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稱,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稅費支持政策等減收因素影響,今年全國財政收入累積同比增速逐月回落,1-2月、1-3月、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積同比增速分別為10.5%、8.6%、-4.8%。4月當月全國財政收入增速下降,這既是經濟短期內面臨較大困難的反映,也是財政政策主動作為,稅費減免政策、新增退稅政策、緩稅政策集中實施有關。
今年,為了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中國實行了大規模的留抵退稅政策,全年預計高達1.5萬億元。4月1日至5月10日,全國已累計完成存量和新增留下抵退稅超過10371億元,其中僅4月份就達到 8000多億元。
分稅種來看,1-4月累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減收因素后,全國財政收入增長5%,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8%。1-4月累計,國內增值稅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1.8%;國內消費稅增長15.5%;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增長17.8%;企業所得稅增長5.4%;出口退稅同比多退1533億元,增長28.4%。
從地方收入看,4月當月,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地方財政收入下降6.6%,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0.4%。31個地區中,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有14個地區正增長,分別是山西、內蒙古、新疆、陜西、寧夏、青海、黑龍江、江西、河南、西藏、山東、湖南、貴州、四川,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陜西增幅超過20%;有7個地區個位數下降,分別是甘肅、北京、安徽、遼寧、浙江、廣西、廣東;有10個地區降幅10%以上,分別是河北、重慶、海南、湖北、天津、福建、云南、江蘇、上海、吉林,主要是受到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
馮俏彬稱,退稅在直觀上似乎是增加了財政支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我國財政管理中,退稅歷來是財政收入下面的一個科目,其實質是“減收”而非“增支”。今年3月21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修訂2022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通知》(財預〔2022〕40號,明確在“國內增值稅”科目下,增設“小微企業原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小微企業新增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其他企業原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其他企業新增政策增值稅留抵退稅”等科目,作為各級財政部門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記賬處理的依據。簡言之,在財政管理中,退稅不是一種支出,而是一種“負”收入,退得越多,同期財政收入減少得越多。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處理并非是因為今年實行大規模的留抵退稅政策而臨時起意,而是遵循多年以來的慣例,比如各方面十分熟悉的出口退稅,歷來均是作為“負”收入處理。
分地區看,1-4月累計,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4%,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3.9%。31個地區中,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有10個地區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是內蒙古、山西、新疆、陜西、寧夏、青海、安徽、黑龍江、江西、河南;有13個地區實現個位數增長,分別是海南、甘肅、四川、福建、山東、貴州、河北、湖南、西藏、北京、遼寧、浙江、湖北;8個地區收入下降,分別是廣東、上海、云南、重慶、江蘇、廣西、天津、吉林。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分地區看,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影響后,1-4月大部分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正增長。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發達、產值占比較高,導致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帶來的減收更為明顯。
羅志恒說,由于留抵退稅政策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以東部沿海地區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發達、小微企業占比較高、制造業產值高的地區財政減收更為明顯。以深圳為例,1-4月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2.6%,但從發票數據來看,1-4月深圳全市增值稅發票開票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7%,進一步反映了財政收入下降主要源于實施增值稅留抵退稅、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等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導致的政策性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