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會議上,一位年輕的員工分享他某個項目的經驗,由于對于局勢的錯誤判斷與資訊的錯誤理解,這個十拿九穩的項目就這樣掉了,員工會失敗不表示他能力差,事實上這些失敗就是讓他能力更加可靠的要素,像這樣的分享環節在路尚經常發生,當然目的不在于公審他的失敗,而是帶領團隊進行開放式的良性討論。
零失敗假象為何可怕?
偶爾會被問到:“員工犯錯就是公司有損失,你不生氣嗎?”實務上,事情已經發生,生氣也沒有用,也只是管理情緒的發泄,對現狀一點幫助都沒有,犯錯當下最懊悔的往往是員工本人,而非管理,員工才是項目的經歷者,他心里清楚是哪個關鍵點做了錯誤的決策,忽略了哪些重要情報才導致輸掉這個項目。
【資料圖】
比起粉飾失敗,不如將教訓搬上臺面,這樣做有2個好處:
第一,藉由經驗共享,避免團隊犯重復的錯。
第二,培養團隊快速失敗、快速修正的心態。
工作中有時候失敗是正常的,諸事順利才顯得反常,失敗代表我們還有很多成長的機會,與其害怕員工犯錯,我更害怕“零失敗”的假象會讓員工不敢挑戰新事物,帶領團隊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嘗試和犯錯,來找出新的著力點,因為比起失敗更可怕的是不去嘗試,這會讓團隊在原地踏步。
如何從上到下建立不怕犯錯的組織文化?
我經常鼓勵員工丟掉偶像包袱,所謂偶像包袱就是害怕丟臉、害怕犯錯,造成思考和行動畏畏縮縮,做管理的也有偶像包袱,比如做錯事不能接受下屬的指正、不敢放手讓員工去闖、凡事微觀管理,只會讓公司的發展綁手綁腳,怎么建立沒有包袱且溝通扁平的組織文化?我常建議內部主管從以下4個方法甩開包袱。
1.鼓勵員工來挑戰自己
讓員工勇敢指出主管的錯誤,避免公司走歪,我不相信有人能英明神武永不出錯,主管或管理犯錯的時候,如不允許員工講話,公司就會走向滅亡的途徑,我在公司強調快速失敗快速修正,同仁們也常擋下我的一堆爛點子,幫公司減少了很多損失。
如果員工因此踩到自己頭上怎么辦?答案很簡單:員工能踩到自己頭上,表示他有本事,要不然就是主管自己能力不足,你應該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好員工而開心,員工能力強可以搞定公司的目標,即使跟你意見不一樣,都應該放手給員工發揮,那如果員工胡亂開嗆呢?除了當初選人有問題之外,如果自己處理不了,那還是主管或管理需要檢討。
2.給予員工足夠的武器與后盾
不可能讓員工手無寸鐵的上戰場,提供充分的教育訓練,建立內部行動準則,提供資源與支援,是管理應該給員工的武器,給予部屬授權與責任,讓員工有機會嘗試,才能提升員工的能力,光靠規范是規定不完的,規范可以降低風險與提升效率,但是沒法讓員工提升能力,提升團隊能力的過程中管理要練習降低對于公司事務的控制,轉為支持部屬的決定,好好成為他們的后盾,團隊才能專心與勇敢在前線拼搏。
3.建立平等的回報機制
管理必須先意識到回報機制的設計是為了建立溝通管道,而不是上對下單方面檢視績效,舉業務為例,良好的回報機制可以幫助團隊對焦對項目的掌控程度,理想狀態是管理透過提問刺激業務發現攻案過程中的盲點,業務如果發現苗頭不對,也可以做好軟著陸,回報不只是檢視成果,也不是把問題丟回給主管,主管的身分會更偏向顧問,提供建議與方法,但是部屬仍舊要自己做決定、執行并且負起責任。
4.創造容錯空間
既然錯誤無法避免,大家都需要學習經驗,講得更直接點,管理要有付學費讓員工上課的覺悟和氣度,投資這筆學費自然是希望未來能獲得更大的回報,但是投資有賺有賠,管理不糾結于100%的投資報酬率才是正確的心態,給予多少容錯空間才算合理,仍取決于企業個案和情境。
領導者的正確心態:成功不必在我
創業者管理在公司營運初期通常是能力最好、氣勢最強的超級業務,但是創辦人個人能力過強,會有反作用力,因為員工在強人主管的庇蔭下,反而不容易展現實力,要解放公司的真正力量,就得先培養出超越管理的新戰將,再去開創更大的舞臺。
相信很多出來創業成功的管理都有同樣的體悟:過去當大業務時可以單槍匹馬的作戰,但公司是一個整體,你只是其中的齒輪,帶動其他部件運轉,當系統成形后,適時放手任其自由發揮,能夠加速整體組織運作,且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方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