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70年代農用地膜引入我國后,其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等作出不少貢獻。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近3億畝土地覆蓋地膜。
隨著地膜的廣泛使用,其難回收、傷農田、污染環境等弊端也顯現出來。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多部治理農用地膜污染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地膜污染治理不但有法可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關違法違規現象依然存在↓↓↓
廢棄地膜被大量堆積
【資料圖】
環境污染問題嚴峻
遼寧遼西地區春耕時節干旱低溫,農用地膜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但同時,它帶來的污染也屢見不鮮。遼寧西部的朝陽、阜新、葫蘆島、錦州農用地膜使用量最大,廢棄地膜也最為常見。
總臺記者在朝陽北票市小勿蘭村看到,用過的地膜扯下后被大量遺棄在田邊垃圾堆,農田里埋在土中的地膜被村民們焚燒處理,塑料地膜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化學殘留物,又會被農機翻整埋入農田里。記者在多地采訪時,經常可以看到燎荒的煙霧,還有正在焚燒地膜的農民。
畝均殘留地膜0.8公斤
兩百多萬畝農田持續遭殃
據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去年遼寧全省地膜覆蓋面積為266萬畝,地膜總用量1.45萬噸,回收量1.23萬噸,按此計算,每年這266萬畝農田平均每畝殘留地膜0.8公斤。
在朝陽市建平縣,當地農業環境監測保護站監測到建平縣的農田中地膜殘留量已經達到了每畝地3到5公斤,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地膜沉積在農田中,這種趨勢仍在繼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告訴記者,殘留的地膜不僅給耕翻土地等田間管理帶來不便,還極大地破壞了土壤的耕層結構:
土壤中殘留的地膜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降低土壤通透性,使土壤理化性狀惡化;
水分、養分、空氣輸導不暢,造成土壤局部水分分布不均、二氧化碳含量過高等問題,使作物根系吸水、吸肥及呼吸受到影響,根系生長發育受阻;
助長細菌等有害生物的活動,農作物減產嚴重;
一些地膜中含有或分解后產生有害物質,會直接對作物構成危害,并污染土壤、水源,破壞農業生態環境。
農用地膜污染治理
難在哪兒?
我國農作物地膜覆蓋面積近3億畝,每年要用掉130多萬噸地膜,占全球總量的75%。地膜殘留毀地傷田、影響產量、污染環境等問題也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治理地膜污染。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用薄膜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加強農用薄膜全程監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非標地膜、不按規定回收廢舊地膜等違法行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介紹,目前地膜覆蓋技術應用使得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別增加30%,初步估算,我國地膜覆蓋技術使農作物增產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每年在1200億到1400億元。
■ 農戶不愿回收:畝均回收成本80元,沒有直接經濟效益
記者在葫蘆島市巴什罕鄉實地調查中發現,種植戶明知地膜留田有各種危害,依然選擇就地焚毀。因為想把埋在土中的殘膜徹底清除只能依靠人工,平均每畝地要增加80元的費用。回收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還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讓農戶望而卻步。同時,地膜殘留的危害短期內并不明顯,也間接造成了大量地膜留在田間的現象。
■ 相關企業拒絕回收:殘膜回收技術落后,回收地膜出路不暢
記者走訪了十幾個鄉鎮的廢品收購站,負責人都無一例外地拒收地膜,原因是地膜中含有大量泥土、農作物殘渣,處理起來水、電、人工成本高昂,根本不劃算,因此地膜白給都沒人要。
在遼寧省最大的地膜回收企業——沈陽卓越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本錕告訴記者他們處理一噸廢棄地膜的成本接近2000元,回收產品能賣到300到500元,算經濟賬這是個賠本的買賣。
從2023年開始,企業每回收一噸廢棄地膜,當地政府補貼2000元。但即使如此,企業還是賠錢。劉本錕曾經做過一次試驗,他專門收購了7、8噸薄的非標膜,去除雜質后,能用來回收的原料最終只有1噸460公斤,平均每噸的處理成本飆升到了4500多元,即使加上政府補貼企業也得賠錢。
■“非標膜”禁而不絕:“薄”地膜碎片化嚴重,非法銷售“暢行”
一方面,國家強制要求所有農用地膜不得小于0.01毫米,因為只有地膜達到了一定厚度,回收成本才能降下來。另一方面,非標膜并未因為有了明確的立法而絕跡。
采訪中記者發現,縣級農資站里出售的地膜基本都符合國家標準,但是在鄉鎮一級的農資站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根據《農用薄膜管理辦法》規定,“農用地膜生產者應當在每卷地膜上添加可辨識的企業標識”。但記者在調查的十幾個鄉鎮級農資站里看到這里的地膜幾乎都是沒有任何標識、厚度明顯低于國標的非標膜。
地膜污染
標本兼治需要多方協力
從記者在遼寧基層農村的實地走訪來看,地膜殘留問題仍然存在。很多農民并不清楚使用非標膜會給回收企業帶來的阻礙,更不清楚地膜沉積在土地中未來將產生的嚴重后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認為,防治地膜污染需要多方協力、標本兼治。解決之道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減量、回收、替代:
減量,即通過合理的農藝措施減少地膜使用量;
回收,也是最重要的一環,主要途徑為加強地膜產品質量監控、加強地膜回收管理和提高回收效率;
替代,積極開發可降解地膜和紙膜等傳統地膜替代品。
(來源:央視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