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央視多個欄目聚焦報道長虹,從多元人才招聘反映出公司在包括智能家電的成熟產業以及新能源、半導體、計算機存儲等新興產業的多方位欣欣向榮。
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行業不斷裁員的情況下,先進制造業卻在進行逆勢“大招聘”,像長虹2022年國內外同比增加超60%。有關分析認為,人才需求轉變的背后,是制造企業正加大產業布局,并借數字化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信號。
“大招聘”計劃引發關注
“近年來,公司轉型發展態勢良好,隨著加速推進面向物聯網的轉型,人才需求也隨之增加。目前,長虹在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產業以及‘卡脖子’技術方面,有些正處于突破期,也有些已經進入快速成長期。比如我們的物聯網模組、5G高速連接器、高倍率鋰電等產業模塊,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相應的人才需求量大。”長虹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了解,早在三月中旬,長虹就正式發布2022年度招聘計劃,計劃面向國內外招聘3200人,同比增加超60%,涵蓋智能家電、人工智能、半導體、計算機存儲、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工程類和管理類等崗位,其中,高層次引進人才需求200人。同時,長虹控股集團校園招聘需求1200人,同比增長52%。
在部分行業景氣度下降、招聘需求有所萎縮的背景下,長虹的逆勢“大招聘”計劃也頗受關注。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表示,“目前,隨著中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長虹這樣一些代表性企業的人才需求旺盛,呈現‘大招聘’的勢頭。同時越來越多高學歷、優質人才也更愿意加入制造業,這無疑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據長虹控股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介紹,為了吸引更多緊缺、優質人才,長虹不僅匹配了市場化薪酬,還配套了安置基金、購房補貼、解決配偶就業等優惠政策。同時,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公司還將根據技術成果,為其團隊匹配最高達1000萬的專項激勵。另外,還有機會參與員工持股計劃。
先進制造業接棒熱點
從長虹的“大招聘”計劃中也可以看出,先進制造業正在取代互聯網成為人才流動的新熱點。長虹控股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的制造業已經和互聯網、物聯網、AI、5G高度融合。所以,我們也看到大量的人才對先進制造業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單純地關注互聯網,而是關注物聯網,從傳統的只關注軟件到關注軟硬件的結合,大家對先進制造業也逐步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這無疑我們制造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央視財經調查也顯示,當下應聘潮流正在轉變風向,越來越多互聯網程序員開始將求職目光轉向制造業,研究生、博士生更青睞先進制造業。
在快遞、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支撐起國家經濟基礎的制造業,在轉型中卻面臨著大量的人才缺口。據統計,2020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缺口達2200萬左右,近五年,制造業平均每年凈減少150萬人。人社部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認為,先進制造業吸納更多高層次人才,是政府和企業等多層面推動的結果。“制造業企業吸引高層次人才,并且有比較大的增長,對就業市場而言,具有風向標的意義。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后,人才工作在各行各業進一步得到重視。如果有更多的高層次人才進入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智能制造領域,應該說是一個好現象。”他說。
數字化轉型風起云涌
長虹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轉變,也折射出企業60多年來轉型升級的全新內涵。
長虹控股集團從1958年艱苦創業,歷經多次變革,歷經多次轉型,到如今長虹已發展成為集消費電子、核心部件等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跨國企業集團,旗下擁有四川長虹(600839)、長虹美菱(000521)、長虹華意(000404)、長虹佳華、長虹能源等5家上市公司以及長虹民生、中科美菱等新三板公眾公司。
此外,長虹憑借技術、產業、制造等優勢,圍繞主業上下游價值鏈,在冰箱壓縮機、大數據存儲、軌道交通電源、物聯網模塊等多個產業布局,已誕生了近十項中國冠軍,甚至世界冠軍。同時,長虹還在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傳感器等領域,已累計孵化內外部企業200余家,累計收入突破40億元。
近年來,伴隨長虹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深度布局企業級用戶的B端產業,并不斷加快實施面向物聯網的數字化轉型,立志成為“全球領先的物聯網科技企業集團”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長虹樣板。這對人才都提出了新要求。
有關專家認為,長虹等家電制造企業大規模招聘也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制造企業正借數字化加快轉型的步伐,產業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家電市場紅利期已過,企業需要向半導體、新能源等更多市場尋求利潤空間,并借著這輪技術風口,向國際化科技企業轉型,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關鍵詞: 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