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zhàn)略目標,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優(yōu)化、消費升級得以快速發(fā)展,國內諸多政策逐步引導各產業(yè)向綠色產業(yè)發(fā)展。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市場需求旺盛令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也不斷強化。
在此行業(yè)背景下,經營場地電動車的廣東綠通新能源電動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通科技”)也向資本市場發(fā)起沖擊,公司將于7月15日接受創(chuàng)業(yè)板上會審議。
值得留意的是,隨著招股書的披露,公司整體經營情況也逐漸為市場了解,其在營收高速增長的同時,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隱憂也逐一浮現。
營收增量主要來自境外? 貿易摩擦不斷或增隱憂
公開資料顯示,綠通科技主要產品為場地電動車系列產品,包括高爾夫球車、觀光車、電動巡邏車、電動貨車等。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漸趨旺盛,公司業(yè)績得以快速提升,營業(yè)收入由2019年的4.1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0.1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5.98%;同期,公司凈利潤由4853.56萬元增長至1.27億元,增幅達到了162.15%。
公司業(yè)績增長態(tài)勢在2022年得以延續(xù)。招股書顯示,2022年1-6月,公司預計營業(yè)收入7億至7.5億元,同比增長 57.65%至68.91%;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26億元至1.36億元,同比增長154.86%至175.09%。
對于2022年的業(yè)績增長,公司解釋為受兩大因素影響:1、受益于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和公司產能提升,公司銷售收入快速增長,2、2022年4月起人民幣兌美元出現較快貶值。
公司的產能提升從報告期內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到驗證。
2019-2021年,公司產能分別為1.6萬臺、2.2萬臺和 4.2萬臺,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93%、93.93%和99.20%,已經出現產能飽和的狀態(tài)。為此,綠通科技此次上市擬將4.05億募資中的2.79億元用于“年產 1.7 萬臺場地電動車擴產項目 ”。
至于人民幣匯兌對于公司凈利潤的影響,則需要從公司的境外營收來看。
綠通科技是一家較為依賴境外營收的企業(yè),2019-2021年期間,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 2.56億元、4.21億元及8.74億元,占同期主營業(yè)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1.37%、75.55%及 86.08%。
其中,公司源自美國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10億元、2.85億元 及 6.63億元,占主營業(yè)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26.42%、51.09%及 65.34%。
2019-2021年期間,綠通科技的營收增量為5.99億元,其中,境外營收的增量為6.18億元。這意味著,公司的報告期內的營收增量均由境外營收增量帶來,國內營收甚至出現了下滑。公司對于境外營收的依賴可見一斑。
不過,在國內政策傾向新能源的情況下,公司在境內營的收反而出現了下滑,顯示其在國內市場開拓方面似乎開展得并不順利。
此外,還需注意,綠通科技的境外營收主要來自于美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如果美國繼續(xù)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將會對公司的營業(yè)收入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這將是一個重要的風險隱憂。
研發(fā)投入“剛剛踩線”或因ODM模式 IPO募資補流動性前竟突擊分紅?
公開資料顯示,綠通科技的產品覆蓋了旅游景區(qū)、高爾夫球場、巡邏、廠區(qū)物流、房產樓盤等應用場景。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43項專利,涵蓋了整車結構、電氣安全、交流驅動、操控性、舒適性等領域。
公司雖然已經具備多項專利,但在行業(yè)中依然面臨來自同業(yè)的競爭和挑戰(zhàn)。
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為應對行業(yè)競爭加劇的風險,公司競爭對手紛紛在產品研發(fā)、市場拓展上加大投入,并積極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和利潤增長點。”
綠通科技同時坦言,如果公司未來不能充分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則將面臨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風險,對公司行業(yè)地位和經營業(yè)績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從公司在研發(fā)上的實際投入看,綠通科技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對于競爭風險的足夠重視。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fā)費用占比分別為3.55%、3.18%、3.33%,均維持在3%的水平,剛剛踩過“高新技術企業(yè)”認定所需的3%紅線。
究其原因,這或許與公司的銷售模式相關。
綠通科技以ODM模式為主,自主產品為輔。報告期內,公司對ODM客戶銷售金額分別為1.92 億元、3.69億元及8.03億元,占當期公司主營業(yè)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5.90%、66.25%及79.08%。
在公司營收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綠通科技主要依賴的是ODM模式,即通俗所說的“貼牌”。貼牌模式下,公司根據客戶需求設計開發(fā)或自主研發(fā)產品。與自主品牌相比,這種方式下,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自主開發(fā)研究的投入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研發(fā)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公司的現金分紅卻表現出很“大方”。2019-2021年期間,公司現金分紅分別約為2438.94萬元、1258.59萬元和3146.63萬元,占公司同期扣非歸母凈利潤的50.58%、19.24%和25.31%。
在本次IPO募資計劃中,公司表示計劃將用4000萬資金補充流動性,然而,在上市前夕,公司的累計分紅已經超過6800萬。多次分紅的受益最大人便是持有公司42.44%股權的實控人張志江。
一邊欲通過募資補充流動性,一邊又將凈利潤進行大筆分紅,對此和訊財經就此致函綠通科技問詢,但對方未予正面回復。
前員工變大客戶享“優(yōu)惠價” 與恒大多家企業(yè)合作獨不見“恒馳汽車”
招股書顯示,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對于營收有著重要的支持,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的營收占比分別為32.63%、54.01%、68.37%,呈現逐年提升的態(tài)勢。
不過,公司的前五大客戶的構成卻引起到監(jiān)管、市場的質疑。
在報告期內,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多為外企,其中少數的國內企業(yè)包括成都綠欣電動車有限公司、廣州五羊綠通新能源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等。
據招股書顯示,成都綠欣實際控制人查恩才及廣州五羊綠通新能源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持股 5%)、監(jiān)事范桂云均為公司前員工,曾分別間接持有綠通科技 0.42%、0.03%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據公司在問詢回復中表示,綠通科技在2021年上半年對前員工客戶的平均產品銷售單價為3.83萬元,明顯低于境內其他客戶平均產品銷售單價4.77萬元。
對此,公司解釋了兩大原因:1、采購產品結構不同。前員工、前股東客戶采購的單價較低的高爾夫球車數量較多,因此拉低了平均單價;2、經銷商管理制度約定了價格優(yōu)惠政策。前員工經銷商的經營規(guī)模較大,更容易達到價格優(yōu)惠政策,從而降低了對其銷售平均單價。
除了上述前員工企業(yè)外,恒大集團也曾在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出現。據招股書顯示,恒大集團自2013 年開始與綠通科技開展業(yè)務,主要向公司采購觀光車和電動巡邏車,在2019 年、2020年分別為公司第八大、第四大客戶。
恒大集團旗下的恒馳汽車于7月6日20:00開啟預售首款量產車型“恒馳5”純電豪華SUV,那么綠通科技與此有無聯(lián)系?
從招股書來看,與綠通科技達成合作的恒大集團主要包括:廣州恒大材料設備有限公司、廣州恒乾材料設備有限公司、海南恒乾材料設備有限公司、深圳恒大材料設備有限公司、莆田恒晟置業(yè)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新中建 房地產發(fā)展有限公司、恒大地產集團北京有限公司、雞西恒大佳園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等,但在恒大集團眾多相關合作的企業(yè)名單中,并沒有恒馳汽車的影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