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7月28日訊(記者 曾樂),7月27日晚間,天合光能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美國下屬公司天合美國于近日收到Superior Court of California, County of Alameda(以下簡稱:法院)送達的關于道達爾能源提起訴訟的傳票、起訴狀等相關材料。截至該公告日,此案件尚未開庭審理。
具體來看,根據公告披露,原告道達爾能源于2021年7月與被告天合美國簽署了約900MW、價值3億美元的組件合同,并支付了875萬美元的預付款,約定從2022年2月開始交付至2022年12月止。后因美國商務部和國土安全局啟動的反規避調查以及WRO政策突變等因素造成原始協議簽訂的形勢背景發生重大變更,觸發雙方對新的交貨條件重新進行協商,但未達成新的變更協議。
(資料圖片)
而后,道達爾能源于近期向法院提交了《民事起訴狀》,聲稱其未曾收到組件產品,指控被告存在“違約”或“欺詐”行為,損害了原告利益,因此提起訴訟。
涉案金額方面,根據道達爾能源提交的起訴狀等文件,具體賠償金額尚不明確。目前,起訴狀列明金額的損失為:因天合美國未交付組件而向第三方采購組件增加的成本,以及因天合美國遲延交付組件而導致原告的項目損失,合計約2億美元。
對此,天合光能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認為道達爾能源的指控中,對事件的描述在諸多方面與事實不符。本次訴訟尚未開庭審理,最終的判決結果尚不確定,尚不能判斷本次訴訟對公司本期利潤或期后利潤等的影響。目前,公司已著手聘請律師團隊積極應訴。”
據悉,此次訴訟程序預計持續時間將超三年。在法庭作出最終判決之前,天合光能將不被要求支付任何經濟賠償。
針對上述事項,《科創板日報》記者試圖向天合光能方面了解更多細節,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進一步回應。
對此,上海元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蔡杰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上述訴訟表面來看屬于合同糾紛,而該訴訟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國際貿易爭端,中國的產品受WRO政策等因素影響被調查、導致無法交貨。受WRO管制后,企業約有幾個月的時間可證明自身涉及商品不是使用強迫勞動生產、制造或開采的,從而要求修改或撤銷WRO,需要把握住這個時間窗口。通常來看,這類案件大多以調解結案。”
蔡杰赟進一步解釋道:“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相關企業要做好自身內部的合規體系建設,如:風險防范、知識產權排查等,即便遭遇訴訟需積極應對,及時尋求專業機構等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天合光能的遭遇并非個例。此前,隆基綠能在業績說明會上被問及“美國WRO政策及反規避調查影響,公司有哪些應對措施”時,其回應道:“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受WRO政策影響,公司出往美國的貨物陸續被查扣,公司按照要求積極進行證據鏈申報,審核通過給予放行。對于調查結果和可能出臺的稅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公司采取較為謹慎態度,短期內公司與部分客戶溝通,如果客戶愿意承擔反規避稅率的風險,公司在繼續發貨中。總體上,在裁定結果出來之前,暫無法向美國大規模出貨。”
回看天合光能,產品方面,近年來,其作為光伏組件頭部企業之一,組件出貨量表現頗為亮眼。
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天合光能組件業務營收分別為164億元、221億元、34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3%、34.5%、134.5%。同期,該公司組件出貨量分別為10GW、15.9GW、24.8GW,分別同比增長23.5%、59.2%、55.9%。
其中,據PV-Tech數據顯示,2021年,天合光能以24.8GW的出貨量位居全球光伏組件排名第二位。
關鍵詞: 天合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