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在思考,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們(指企業家)在各種逆境中依舊堅韌不拔地勇往直前。在對若干企業家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企業家并不是因為商業上的成功而成就了自我,恰恰相反,他們首先成就了自我,然后這個不斷成長的自我令他們在商業領域中綻放光彩。因此,當把這些叱咤風云的企業家還原為‘人’的本質時,答案便逐漸清晰——韌性的力量。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韌性對于每個人來說,無論年齡、職業和身份如何,都是我們持續從不確定性中受益、一生向上生長的力量。”
以上一段話,出自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組織行為學副教授、領導力與行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曉萌的新書《韌性:不確定時代的精進法則》(以下簡稱“韌性”)。8月27日,“馭變而行的力量”主題論壇暨《韌性》新書發布會在廣州舉辦。
在新冠疫情持續、全球經濟下滑、局部戰爭爆發的當下,韌性顯得尤為舉足輕重且難能可貴。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在《韌性》推薦語中說,他常被認為是一個有韌性的人,新東方也一直在探索并轉型,也被認為是一個有韌性的企業。大眾能感受到新東方的韌性,雙減政策出臺后,新東方主業遭遇行業地震,在經歷關停大量業務、大幅裁員后,新東方切入農產品直播帶貨賽道且迅速“出圈”,活了下來。
在張曉萌看來,提升韌性不等于死扛,而是主動地應付;提升韌性不等于吃苦,而是科學地“尋樂”;提升韌性不等于習慣養成,而是系統地改變認知和行為;提升韌性不等于自修,而是在關系連接中共同精進。在《韌性》一書中,張曉萌提出“韌性飛輪”模型,該模型以韌性為軸心,三個重要的“葉片”分別是覺察、意義和連接,而讓韌性飛輪轉動起來的動力,張曉萌認為是行動,并把這種行動稱為“持續小贏”,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小的成功,積少成多,滴水穿石。
張曉萌在發布會上介紹,《韌性》一書緣起她在長江商學院“韌性的打造”必修課,她希望通過書籍的出版,把韌性的理念、培養和修煉帶給更多的受眾。
而作為組織行為學領域的學者,張曉萌自然好奇且希望回答,作為企業家,如何把自己的韌性傳遞給組織,塑造韌性的組織?“在我的研究數據里,會反復地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實:不管是怎樣的經濟周期,怎樣的外部大環境變化,企業家一把手或者說高層管理者所表現出來的韌性,要遠遠高于在同一個企業中的中層管理和基層員工。”張曉萌說。
在新冠疫情爆發后,張曉萌曾帶領研究團隊對企業家學員的心理狀態組織問卷調研,也調研企業家采取怎樣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把自己的韌性傳遞下去,其中兩個關鍵點是,在不確定時代給予員工確定性以及和員工同甘共苦,不缺席危機的化解過程。
張曉萌還在發布會的圓桌對話中分享,組織的韌性不是個體韌性的簡單疊加,組織韌性離不開共同認知、價值認同和人與組織的連接。《韌性》一書提出,組織韌性框架包括“共識”“共事”“共情”三階段框架,其中“共情”的關鍵是信任機制,“共事”的關鍵是激勵機制。
在新書發布會上,張曉萌呼吁與會者打造心理韌性,有了韌性的個體,才會有韌性的組織、韌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