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4.39點,9月30日收盤,上證指數定格于3000點附近,宣告了A股市場2022年前三季度的結束。
年初至今,A股經歷了令投資者驚心的“過山車”行情,滬指自年初的3600點上方至4月末逼近2800點“市場底”,強勢反彈至7月初的3400點左右,震蕩下行再探3000點。
“起碼國慶假期A股不會跌,對吧?”家住上海的胡女士打趣道。
秉持著“賺認知內的錢”的信條,胡女士一早放棄了炒股,將投資的重任交予基金經理。2021年,胡女士與男友兵分股、基兩路,分別下注以分散風險并獲得不錯的收益。但2022年以來,A股的數次踩踏行情,讓胡女士愈發疲累:最近都沒怎么看收益情況,反正虧損是沒跑了。在被問及是否考慮當下時點割肉止損,胡女士則堅定地選擇等待:“不清倉,就不算虧”。
無獨有偶,家住北京的李女士也在堅守,“已經虧損至此,再等些時候也無妨”。她對銀行業有一定了解,加之看中金融股經營穩健、低波動、高股息的特點,選擇重倉銀行股。李女士出示的收益賬戶顯示,年初至今收益率為-16.12%。
行情不振,滬深兩市地量成交頻現。截至9月29日,滬深兩市成交金額已連續9個交易日落至6000億元區間;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滬深兩市成交額跌破6000億元,創下年內新低。
記者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的共識是,國內疫情反復、房地產危局未解疊加外部美聯儲激進加息與俄烏沖突持續,令市場景氣度維持在低位。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林榮雄認為,A股當前的震蕩休整表象上是美聯儲加息下人民幣匯率和外資波動導致中美聯動性增強,背后則暗含對于出口預期扭轉和對于房地產預期空間始終無法徹底打開。因此,房地產穩,匯率穩,市場則穩,當前人民幣在破7之后何時企穩成為A股的關鍵變量。
再臨3000點
7月至今,A股持續震蕩下行。7月1日至9月30日,上證指數自3387.64點跌至3024.39點,跌幅為11.01%;深證成指同期跌幅則達到16.42%,創業板指區間跌幅更進一步放大至18.56%。
A股再度站到3000點大關時,讓堅守的股市投資者們再度感受到壓力。
資金流入愈發謹慎。據信達證券數據,年初至9月16日,公募基金流入3622億元,較2020、2021年發行大年的1萬億份以上增幅明顯下降;私募基金流入3521億元,倉位降至歷史低位;外資凈流入-1453億元;融資余額流入-2270億元;銀證轉賬流入2300億元;保險資金流入4188億元;銀行理財流入130億元等。數據顯示,期間A股資金流入共26030億元,流出項共16970億元,凈流入9060億元,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為2.3%,弱于2021年全年的水平。信達證券預計2022年全年A股凈流入為6000億元,而2021年此數據為11689億元。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認為,強勢美元導致非美貨幣出現大幅貶值,中美利差倒掛,北上資金流入難以持續,造成市場的普遍回調。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近期市場短期利率上行,對成長股估值有較大影響。
大盤回調之下,機構與股市投資者們聚集的新能源、半導體、消費醫藥等熱門賽道接連熄火,至近期甚至出現了“一天殺一只白馬股”的行情,市場風聲鶴唳。
受投資者關注的新能源板塊近期遇冷,寧德時代(300750.SZ)二季度錯失公募頭號重倉股后,截至9月27日,新能源主題指數也較近期4429.54點的高位回撤25.07%,即便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光伏產品出口強勁等行業利好也未能拉抬行情。
9月13日以來,“殺白馬”成為A股固定節目,藥明康德(603259.SH)、陽光電源(300274.SZ)、東方財富(300059.SZ)、邁瑞醫療(300760.SZ)、愛美客(300896.SZ)與片仔癀(600436.SH)等多只千億市值股接連放量閃崩。值得注意的是,定向狙殺似乎與多空消息無關,在脆弱的市場情緒下,機構抱團的白馬股隨時有被暴力砸盤的風險。
銓景基金研究總監李振暉認為,前期投資者對于主流熱門賽道的預期過于一致,資金配置過于擁擠,且在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市場對CXO(醫藥外包)、風光鋰與儲能等板塊抱有高預期,使得增長略不及預期或利空消息令資金抱團瓦解,容易造成踩踏,進而影響整個市場。
在冬拓投資基金經理王春秀看來,“殺白馬”一方面是因為絕大多數股票出現了大跌,高估值白馬股快速殺跌有估值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極度弱勢行情下,機構投資者意見出現分歧,部分機構集中拋售。在低迷行情里,白馬股的持續殺跌往往是指數調整尾聲的信號,市場已經非常接近底部,沒有必要過分恐慌。
匯率跌宕
2022年3月以來,為應對40年來最高通脹,美聯儲走上加息快車道,五次連續加息共300個基點,創下了美聯儲40多年最快加息紀錄。此舉助推美元指數創下20年新高,令全球資產市場狼煙四起。
2022年7月,歐元兌美元20年來首次跌破平價并于近期創下新低;英鎊兌美元也在200多年來首度接近平價;日元兌美元則在美聯儲9月加息75個基點后創下新低并引發日本央行24年來首度干預匯市;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則于9月28日雙雙跌破7.2關口。與此同時,美國、西歐與亞太主要股指也集體動蕩下行。
財信證券表示,考慮到第四季度仍為美聯儲快速加息時期,全球資本市場估值大概率繼續承壓,現金流集中在遠期的風險資產,如成長股、賽道股、科技股等沖擊尤為明顯。
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表示,自年初以來,美聯儲為抑制通脹不斷加息并縮表,美元指數大漲,非美元貨幣貶值,這也是A股和港股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在美國采取緊貨幣的同時,中國實施寬貨幣政策還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但不會“大水漫灌”。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也認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向來以國內經濟為依據,受美國貨幣政策影響相對較小,貨幣政策在短時間內將依然維持寬松。
富榮基金研究部總經理郎騁成分析稱,短期國內政策“以穩為主”,海外美聯儲加息指引超預期以及地緣政治加劇等帶來額外下行壓力,市場情緒偏弱出現趨勢性下跌。整體而言,雖然短期疲軟,但從中期維度希望正在“孕育”。7月初至今的調整較大程度釋放了市場的悲觀預期。從歷史中期調整的幅度而言,本輪各強勢賽道的調整幅度較大,都處于中期調整的中后段。月末長假預計市場交易量維持偏冷清的趨勢,短期等待經濟數據復蘇向上或政策再發力,穩中求進。
尋找確定性
大盤不振,熱門賽道熄火,投資者擔憂市場是否會再度陷入類似4月末的非理性殺跌境地。十一假期將至,機構對持幣或持股過節也意見不一。
私募排排網一份調研結果顯示,54%的私募認為雖然各方面負面因素仍存,但市場估值消化已基本充分,因此建議保持中性倉位過節;另有31%的私募認為主要利空靴子已經落地,而且市場也有較為充分的體現,因此相對傾向于持股;15%的私募較為悲觀,傾向于持幣過節。
調查結果還顯示,具體投資機會方面,38%的私募更看好低估值、防御類的大市值藍籌板塊;24%的私募認為大盤成長股與大盤白馬股短期調整充分,相對更有機會;22%的私募表示中小盤股成長股經歷深度調整后,后期會更受青睞;16%的私募看好油氣、煤炭、電力等在內的周期股。
有機構人士表示,自己作為長期做價值投資的投資人,對市場仍然抱有信心,自己更多的還是關注行業及個股等基本面的變化。
在函基投資基金經理賀陳俊看來,很多個股股價創下年內新低,強勢美元已對A股形成沖擊。國內產業鏈完備對通脹形成壓制,經過此輪回調,配置窗口已然臨近。
德邦基金認為,今年7月以來,A股下行壓力主要來自于海外加息周期的演進,以及國內經濟在疫后階段性復蘇后進入瓶頸期,A股資金充足,輪動加速,分化明顯。上游資源品盈利較強,而中下游大部分行業缺乏盈利增長動力。A股主要指數估值距離年內低點已比較接近,部分熱門賽道交易擁擠度也有明顯下滑。若長假期間海外未出現實質利空,在定價了海外風險后,A股當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國內經濟與政策的預期,邊際向好的積極因素越來越多,至少年內不必過度悲觀,是積極參與市場的窗口期。
一位買方人士透露,自己對以電新為主的制造業配置相對較高,包括電動車、光伏、電子和軍工等板塊,其他行業配置則較為分散。他判斷,新能源、電動車、機械與軍工的需求是最確定的,且在近期的下跌過程中基本消化了估值。電動車行業整體需求受到宏觀經濟與消費的影響下行,但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擠壓燃油車份額是確定的,即便受大環境影響增速,但相較于大多數行業仍舊可觀。
展望四季度,半夏投資認為,整體來看A股的波動率相對較大,且系統性風險對于市場的影響相對頻繁,因此純股票多頭不利于實現長期正向回報。市場主要矛盾是估值水平波動,而估值水平波動是由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決定的。其認為應拓寬投資標的,在資產配置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在盈利企穩、流動性改善時,債券最優;在盈利改善,流動性充裕時,股票最優;在盈利改善,流動性收緊時,大宗商品最優;在盈利回落,流動性收緊時,空倉是最優的選擇。另一方面,股票的風格也值得關注。風格的差異能夠引起收益的劇烈波動。一般情況下,經濟良好、流動性上升時,大盤價值股會跑贏大市;經濟下行、流動性寬松時,小盤成長股會跑贏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