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末,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法院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干流水質保持Ⅱ類;長江經濟帶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以上。
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沿江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促進全面綠色轉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認為,經過過去幾年的工作推動,初步形成了長江大保護工作格局。《行動方案》的制定既有政策基礎,也有法制基礎,設定了更高的長江保護修復攻堅目標。“十四五”時期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將會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長江全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嚴格治理工業污染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東起上海,西至云南,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約6億人口,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GDP占全國45%。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印發,是我國首個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為首要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明確提出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重點是嚴格治理工業污染。
2021年《“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發布,提出了生態環保、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綜合交通、區域協調、對外開放、長江文化等7個方面的重大任務,切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與《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有機銜接,以既定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
近年來,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力,全流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不斷增強。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2.8%。長江干線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內河運輸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黃金水道。沿江11省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的46.6%;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5年的47.7%提高到2021年的50.5%。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干流水質保持Ⅱ類,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重要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態質量明顯提升。
在常紀文看來,比起2018年發布的《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中提出的“生態用水需求得到基本保障”“到2020年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的國控斷面比例達到8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國控斷面比例低于2%”,這些目標更嚴,體現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穩中求進的總要求。
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行動方案》提出,開展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探索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集聚化發展模式,培育一批環保裝備制造規范企業,組織開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質量評價。
另外,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嚴禁落后化工產能跨區域轉移,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推動重點地區沿江1公里內化工企業搬改關。加快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優化化工園區空間布局。
9月末,工信部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沿長江11省市已建設1134家綠色工廠,沿黃河9省區工業用水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以湖北宜昌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從湖北省宜昌市發改委獲悉,宜昌積極推進化工高端化、精細化、循環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宜都、枝江專業化工園榮膺工信部“綠色工業園區”稱號,全市精細化工占化工產業的比重由18.6%提高到40%以上。加快建設區域科創中心,瞄準世界精細磷化前沿組建湖北三峽實驗室,宜昌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45名。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人均GDP超12萬元,近五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0.5%、28.8%。
另外,宜昌部署推進精細磷化中心建設,推動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領域躍升,投資320億元的寧德時代、105億元的山東海科、100億元的廣州天賜等一批重大新能源項目落戶宜昌,新能源材料產業鏈加速閉合。
公開資料顯示,在沿江生態保護方面,湖北“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 443家,取締各類碼頭1810個,騰退長江岸線149.8公里,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長江干流湖北段水質保持在Ⅱ類,丹江口水庫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
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介紹,湖北擁有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保障著長江中下游和京津冀數億人口的飲水安全,生態的“正外部性”強。同時,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循環經濟發展和“兩型”生產技術全國領先,湖北建設“生態強省”具有良好的條件。
公開資料顯示,云南省能源消費結構也在逐年優化,綠色能源占比逐年提高,成為第一支柱產業。電力、天然氣消費分別從40.9%、0.75%上升到44.6%、1.8%。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能源、電子成為新的增長極。
同時,湖南啟動“十年禁捕”,全省建檔立卡的20376艘漁船全部退出;安徽完成長江干流4558個排污口監測溯源,編制入河排污口名錄3527個;江蘇關閉退出化工企業4804家,壓減率超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