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銀行在中國銀行(601988)業體系中已占據重要地位。普華永道今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區域性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守住甚至占領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在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占比有所提升,截至2021年末占比達到26.4%。
但在復雜背景下,區域性銀行在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方面仍面臨嚴峻的挑戰。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金融行業合伙人楊樺指出,區域性銀行作為中國銀行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和重要組成部分,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挑戰與困局,區域性銀行必須重新思考戰略方向和發展路徑,通過業務模式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構建核心競爭力。
區域性銀行強弱分化顯著 內生增長轉型迫在眉睫
【資料圖】
報告顯示,區域性銀行高質量發展指數均值下行,強弱分化顯著。高質量發展指數是普華永道思略特采用資產規模、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多維度數據(過去八年關鍵指標)和覆蓋不同資產規模梯度樣本銀行(125家區域性銀行),并從客觀性尺度和可得性樣本的角度進行多重驗證,全面評估區域性銀行發展情況,反映整體競爭力水平。
“2014年至2021年期間,區域性銀行高質量發展指數均值呈下降趨勢。”報告指出,雖然多數銀行面臨指數下滑的情況,但強者恒強,少數區域性銀行長期保持著高質量發展,也有部分區域性銀行在周期內實現了彎道超車、逆勢發展。
強弱分化下,區域性銀行資產規模增速放緩,內生增長轉型迫在眉睫。普華永道表示,資產規模增速放緩成為多數區域性銀行面臨的問題之一,據統計,2021年僅60%的樣本銀行資產規模能夠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資金需求密集的基建、房地產行業整體融資需求減弱,區域性銀行與地方經濟保持同頻共振,各梯隊樣本銀行均呈現出增長乏力的狀態。
凈息差收窄是近年來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情況。利率市場化的演進對各類區域性銀行都造成明顯沖擊,也對銀行通過客戶經營在負債端獲取低息儲蓄和資金留存、在資產端對客戶進行風險定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告顯示,93%的樣本銀行凈息差呈現收窄趨勢,2014-2021年,樣本銀行整體凈息差水平從3%左右下降至2%,其中第三梯隊中小區域性銀行的凈息差下降最為明顯。
五大領域破局 構建三位一體轉型模式
面對挑戰,普華永道在戰略規劃、業務模式轉型、管理能力構建、風險管理提升、技術與業務融合五大領域提出破局點,建議區域性銀行構建“規劃設計+體系落地+實施保障”三位一體的轉型模式,助力區域性銀行實現卓越銀行的高質量發展。
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金融行業主管合伙人張挺表示:“區域性銀行應拋棄原先以外在規模為重的理念,轉而注重內涵價值,成為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的穿越周期的‘卓越銀行’。圍繞‘基礎客戶、基礎業務’,深耕本地,摸索出一條區別于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差異化發展路徑,看似‘平凡之路’,反而會成就區域性銀行的‘不平凡’。”
轉型并非易事,普華永道建議區域性銀行構建“規劃設計+體系落地+實施保障”三位一體的轉型模式。首先以全行一致的戰略目標與策略方案,引領轉型方向;而后,制定實施路線圖、引入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KR)考核機制以及試點承接的方式,以點帶面形成轉型體系;同時,建立“結果管理辦公室(RMO)”的長效工作機制,以結果為導向進行過程管理、質量把控與專業支持,持續優化轉型落地實施。在頂層推動、全行貫徹下,轉型將會從紙面上的方案落地為業務模式、業績成果與工作方式的實質轉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