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20日訊(記者 黎旅嘉)諾安基金最新發布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而這兩只產品也是蔡嵩松管理規模最大的2只基金。
(資料圖片)
其中,諾安成長(320007)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經理劉慧影,諾安和鑫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經理鄧心怡。兩名新增基金經理均于2022年起首度管理基金產品。這一突然變化,讓基民一時間摸不到頭腦。
圖片來源:諾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于旗下部分基金變更基金經理的公告
諾安基金吸引注意力的,還是基金經理蔡宇濱因個人原因離任,并已按規定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蔡宇濱此前管理的諾安低碳經濟自2月18日起由韓冬燕接管,諾安策略精選股票基金經理變更為李迪。
近年來蔡嵩松相關話題不斷,作為諾安基金的當家明星,蔡嵩松管理的總規模290多億(數據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雖然不及坤坤、蘭蘭規模,但市場名氣卻并不遜于后兩者。
蔡嵩松在管兩只基金增聘新人的背景是,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高速發展,明星基金經理效應顯現,為了吸引投資者入市,不少基金公司主打“明星牌”,使得基金管理“一拖多”現象嚴重,部分明星基金經理在管基金數量甚至高達10只。以蔡嵩松為例,包括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在內其現任在管基金也有7只。
這也成為近年來的詬病,一是基金經理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是否真正能勝任管理多只產品;二是同一基金經理旗下基金持股往往較為相似,導致基金同質化嚴重,也給投資者選擇基金增加了難度。開年以來,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增聘新人,甚至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卸任部分在管產品,反映出行業發展的積極信號。
蔡嵩松在管基金增聘新基金經理,均去年剛剛出道
近日,諾安基金發布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諾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經理。公告顯示,諾安成長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經理劉慧影,諾安和鑫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經理鄧心怡。值得一提的是,兩名新增基金經理均于2022年起首度管理基金產品。
圖片來源:諾安和鑫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增聘基金經理的公告
事實上,近年來蔡嵩松相關話題不斷,也總是能吸引外界的關注。回顧蔡嵩松的基金經理生涯,用“爭議不斷”四個字可以說一點也不為過。2019年蔡嵩松成為基金經理,上任一年,他便躍入百億基金經理行列。隨后他將倉位集中于半導體,得益于科技行情,諾安成長混合業績一度飆升至200%,“一戰封神”。
作為諾安基金的“臺柱子”和行業與投資者的關注點,“封神”后的蔡嵩松實實在在地受到了基民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諾安成長在2020年末資產規模達到327.76億元,而蔡嵩松上任基金經理前的2018年末時,諾安成長資產規模才3.8億元。兩年時間,蔡嵩松讓諾安成長資產規模漲了85倍。
然而,由于其在管產品風格極致、漲跌劇烈,蔡嵩松的“口碑”也屢受爭議。2021年,一句“不要賺錢了叫我蔡總,虧了錢叫菜狗”,更成了蔡嵩松基金經理執業經歷的充分寫照。2022年半導體身處于寒冬之下,蔡嵩松也一直硬扛,在每一期基金季報中都表達了對半導體的堅守,并且越跌越買,但2022年全年諾安成長混合卻大跌接近40%,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蔡嵩松管理的總規模也下降至290多億。
此前,就有業內人士指出,“蔡嵩松效應”對諾安基金規模的貢獻度或已觸碰到“天花板”,旗下其他權益老將、新秀規模貢獻能力相對不足。這種發展模式背后的隱憂是,一旦蔡嵩松未來出現職業變動或業績持續大幅滑坡,諾安的效益會受連帶影響,這是擺給公司的一道現實難題。
也許正是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自去年以來,蔡嵩松在管的幾只產品也陸續增聘新人的動作。
例如,此次諾安成長混合增聘的基金經理劉慧影,在去年8月就已被增聘與蔡嵩松共同管理諾安優化配置開始了其基金經理生涯。公開資料顯示,劉慧影,本科、學士。曾就職于Atelier Capital、東興證券(601198),從事行業研究工作,2020年12月加入諾安基金,歷任研究員。
而此次增聘與蔡嵩松共同管理諾安和鑫靈活配置混合的鄧心怡則于2022年7月起開始擔任諾安研究精選的基金經理。此前曾任職于中國對外貿易信托有限公司,從事投資研究工作,2020年11月加入諾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部副總經理。
公募隊伍新老交替加速
開年以來行業正形成一種趨勢,那就是明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陸續增聘新人,甚至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卸任部分在管產品。
在此番蔡嵩松在管兩只基金增聘新人的同時,馮明遠、王宗合、曲揚等明星基金經理也相繼“放權”,將旗下部分基金交由其他基金經理單獨管理。
此外,還有不少基金公司提拔年輕的研究員為基金經理,成為公司儲備后備力量。
上述趨勢的背后,有著基金公司如何避免對單一明星基金經理形成過度依賴的深入思考。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行業“去明星化”是大勢所趨。去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其次,從近年來的整體表現上看,大多數投資老將似乎難以適應極致的結構化行情,一些沒有傳統行業投資經驗的“新人”輕裝上陣,反而卻在投資新興產業時束縛較少,加速了新基金經理出圈。
這一背景下,行業新老交替的速度正在加快。一方面,Wind 數據顯示,2022年共有來自132家基金公司和資管機構的325位基金經理出現變動,為史上數量最高。另一方面,數據也顯示,2022年,157 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共新聘基金經理687位。也就是說,在1位基金經理離任的同時,約有兩位新基金經理上崗。其中,新聘任超過10位的就有12家基金公司及資管機構,而新聘任最多的嘉實基金這一數字更是達到31位。
客觀而言,行業的確正在加大力度培養“新人”,培育更多新生代基金經理,實現后繼有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時間是投資價值的“催化劑”。越來越多“零經驗”基金經理開始走入投資者視野,以他們的經驗和經歷,能否持續對市場、投資和風險作出準確的判斷?畢竟基金經理如果過于年輕,缺乏從業經驗,其基金運作水平確實存在很大的不足。整體而言,或許越是年長、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越能反映出其長期為投資人創造穩健業績的能力。
不過,換過來看,或許越是能不斷涌現長期業績穩健優秀的“新銳”基金經理,對投資者而言,才更為有利。因此,對于“新人”基金經理,投資者也不妨給與他們必要的耐心和成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