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活淬煉成詩歌,獻給生活本身,也獻給每一個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縱使土壤貧瘠亦能開出絢爛的花朵。生活之重,從不重于生命!和外賣詩人王計兵一起在詩歌中感受人生的煙火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趕時間的人》
“寫作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內心需求。寫作讓我感到不孤獨。”年初,來自江蘇昆山的王計兵出版了一本叫《趕時間的人》的詩集,引發網友熱議。這本書一經出版便收獲了眾多好評,目前在豆瓣上被打出了9.2的高分,被讀者譽為“真正勞動者的詩歌”。
從空氣里趕出風
從風里趕出刀子
從骨頭里趕出火
從火里趕出水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個地名
王莊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
用雙腳錘擊大地
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趕時間的人》
54歲的“外賣詩人”王計兵,是江蘇昆山的一名外賣員。和其他外賣員一樣,他要風里來雨里去地送餐;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在生活的間隙寫了4000多首詩歌,并已出版《趕時間的人》《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兩本詩集。
5月13日下午,用詩歌迎接生活的春天暨“外賣詩人”王計兵創作分享會,在嘉定區菊園新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王計兵在現場和市民交流自己的創作心得和體會。
詩歌意味著什么?
“詩人是憤怒的嗎?詩歌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什么角色?”在創作分享環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問。
“寫詩歌的人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讓自己從情緒里跳出來,用旁觀者的角度,去描述所發現的一切。”王計兵答。
但年輕的時候,王計兵覺得世界是傾斜和不公的,有很多的憤怒需要抒發。憤怒的來源之一是生存的艱難——撈沙子、撿破爛、擺地攤……他換過很多工作。撈沙是他前半輩子干過最苦的活,雙腳泡在水里,沙子一翻騰,鉆心的疼。晚上睡覺需要把枕頭墊在腳下。
其次,憤怒還來源于夢想的不被理解。寫詩對于他來說是一件“無用”且“奢侈”的事情,曾被至親、至愛一再地誤解和打壓。王計兵曾反復提及“父親一把火燒掉了他那本60萬字的手稿”。
“詩歌讓我獲得精彩和一瞬間的光芒,也讓我的人生鋪展開來。詩歌是我生命的骨架,讓我變得立體。雖然它不能改變我的生命長度,但是改變了我的生命質量。”王計兵說,“無論在人生風雨中遇到什么問題,詩歌就像溫暖的泉水一樣,能夠修復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
在朱春陽看來,如果說席慕蓉的詩歌是夢幻般的美,王計兵的詩歌就是真實的美。“他在那個時間點、空間點的所思所想,點燃了大家心中的火,王計兵就火了。越是混亂的場景,詩歌給大家的光和熱反而是越多的。”朱春陽說。
標簽該不該貼?
“我不是很喜歡‘外賣詩人’這個標簽……”在點評環節,圍繞著王計兵的作品和標簽等,3名詩人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文學博士、詩人余弦認為,王計兵首先是一個詩人,他詩歌中所寫出的讓大家感到共鳴的普適性的情感和價值觀,遠遠超出了特定的一個職業。余弦說:“一個標簽可以帶來流量,但是也容易帶來一些認知上的偏差,甚至會把一些真正的價值遮掩。”
對于曾經在出版行業工作過的中國作家協會成員、詩人戴達來說,這個標簽卻是個看點,特別是從營銷角度上來說是必要的。“詩歌是小眾文學,在遠方,這個標簽反而把它拉近了。”戴達說。
中國作家協會成員、詩人龔純則認為,“標簽”可能會區隔出一部分讀者。“我就是被標簽所阻隔在外的那類受眾之一,因為我的閱讀喜好、偏向跟‘外賣’不相干。”龔純表示,“不過,我也看到了王計兵的第二本書中在語言表達上的變化。未來,標簽也許會慢慢被撕掉,他的詩歌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朱春陽表示,標簽從文藝批判的角度來講是不好的,因為有“身份”的含義在其中,“但是為什么‘外賣詩人’這個標簽能夠打動千萬人?那是因為詩歌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在逐漸淡出大家的生活,只存在于遠方。‘外賣詩人’把遠方的東西拉回到了我們身邊,把理想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然后成就了今天的王計兵”。
王計兵本人則認為,標簽不重要,文字才是真正重要的,“標簽是大家對我釋放的一種善念,我時常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不管是貼上標簽也好是撕掉標簽也罷,我還是會認真地寫好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和抓住的每一個靈感”。
鄉土情結和共通的情感
王計兵的“火”不僅僅是因為“外賣員”和“詩人”身份之間的反差,更是因為他的文字真實、動人,以及他詩中所體現的人類之間共通的情感,引起了普通大眾的廣泛共鳴。
“異鄉放不下他的身體,他的身體里住著故鄉和故鄉的親人。他的詩本質是關乎鄉土,是歌頌農業文明。”同樣出生和成長在鄉村的戴達,表示感同身受。他提到,王計兵看到布谷鳥,就想起了家鄉和鄉下的麥地。他的創作思想就是站在城市回望鄉村;站在工作崗位上,無時無刻不在用詩歌、情感去撫摸他的家鄉,撫摸家鄉的土地,撫摸親人的心靈和情感。
“我們就是城市從農村移栽過來的一道道的風景線、綠化帶。雖然說,我們美化的是現在生活的城市,但是靠近根部最近的那把土,永遠是從故鄉帶來的那把土。”戴達說。
作為同在異鄉漂泊的龔純來說,對故鄉也有著同樣的感情。龔純表示:“他的創作還能給大家帶來正能量,這種能量帶動普通人熱愛生活,也可能激勵嘉定走出一些類似的詩人。”
“王計兵用自己的語言,讓我們感覺到在生命中存在的永恒主題,關于愛、關于生命、關于死亡、關于人生,讓大家看到生命火光擦亮的一瞬間,這是非常可貴的。”余弦說。
傳遞溫暖和力量
在場的不少觀眾也被王計兵所打動。“他詩中體現的那種蓬勃的生命力,太震撼我了。”詩友舒桐說,“他一直堅持的寫詩夢想也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我們想把這種溫暖和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同時為轄區市民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王計兵的詩歌不僅本身有打動人的力量,而且從詩歌技巧和內涵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的地方。”菊園新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任余超表示。
此次的分享會是“菊園真人書”項目的子活動。“菊園真人書”項目作為“菊園有戲”品牌之一,以身邊有事跡、有作為、有影響力的優秀黨員和群眾擔任主講人,為黨員群眾搭建線上線下“可借閱”“可復制”的真人書閱讀平臺。菊園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牛洪義表示,希望通過情景詩朗誦、創作分享會這樣的新穎形式,讓全民閱讀成為菊園市民的一種文化自覺行動,在閱讀中品味人生、感悟真情、體驗美好、收獲成長與力量。
關于這次分享會,王計兵比喻是又被一束光芒所照到。“我時常說我不發光,我只是被光照耀著。他們持續給我亮光,讓我感受溫暖。”王計兵說,“在場的觀眾有不少問到我‘關于現實和夢想平衡’的問題,我建議大家各自安好,過好自己的生活,把理想變成一種愛好,愛好堅持久了,也就形成了方向感,漸漸成為了夢想。所謂的夢想,就是愛好加上堅持。”
@嘉定小伙伴們
你讀過王計兵的詩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