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回收行業預計迎來蓬勃發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與消費國,裝機量伴隨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參考GGII,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688.7萬輛,同比+95.6%;動力電池裝機量294.6GWh,同比+90.7%。如按照2022-2025年CAGR29%,2025-2030年CAGR22%測算,則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2025、2030年可達632、1707GWh;預計2025年中國報廢動力鋰電池總重量為76.9萬噸,2030年為419.8萬噸。由于鋰離子動力電池實際有效壽命約5-7年,預計2026年將迎來動力電池的首批大規模報廢,帶動鋰電回收行業需求增長。鋰電回收行業主要回收對象為退役電池包和電池包/正極生產過程邊角料中的金屬材料,包括鎳、鈷、錳、鋰等。根據我們的測算,2025年中國廢舊鋰離子動力電池可回收金屬總市場空間為364億元,2030年為1309億元。
政策端逐步完善,行業參與者規范化。2009年首次提出動力電池回收政策后,中國鋰電回收行業也經歷過黑作坊叢生的“亂相”,小企業憑借低廉的運營成本競爭收購原料,擠壓正規企業空間。18年后,工信部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規范原材料回收渠道。發展至今,行業已逐漸走過小作坊競爭的無序?期,進入規范化階段。2013-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注冊量由214家增長至4.2萬家,工信部公布的廢舊電池綜合利用“白名單”企業總數也達到88家,行業參與者包括上游原材料生產企業、中游電池制造企業、下游整車廠、以及獨立的第三方回收公司。
(資料圖片)
在生產者責任延伸與新勢力高標準質保條件的約束下,行業未來資源端核心主要掌握在整車廠手中。由于報廢回收環節主要涉及拆解和冶金,整車廠缺乏技術優勢,運營的設備投資、人力成本和技術成本反而使電池回收成為企業負擔;與第三方回收企業、材料企業、冶金企業等合作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思路。除廢舊電池之外,電池廠邊角料也是穩定且高品質的原料來源。對第三方回收企業、回收設備/材料供應商而言,在原料端規范化、集中度收縮的未來,能否與整車廠、電池廠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成為其回收循環產業鏈的一個環節,是企業長期成長性的核心點。對此我們建議關注與整車廠、電池廠合作進行回收項目開發、或作為回收設備/耗材供應商的標的。
智能化拆解與濕法收率提升是重要的工藝優化思路。對比主流回收工藝,濕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回收效果最優的方案。行業工藝優化的思路核心在于前端預處理的智能化和后端的濕法冶金收率提升。預處理端來看,拆解工段當前仍有較高人工成本,機器替代人工實現智能化、柔性化拆解是行業的重點突破方向。濕法冶金端來看,目前行業對鎳、鈷、錳金屬的平均回收率已達98%以上,但鋰的回收率僅85-90%,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新型鋰萃取劑的開發以及吸附劑、膜等分離純化材料的使用是提高鋰回收率的重要思路。對此,我們建議從設備和試劑兩個角度,尋找可能為行業帶來變革的標的:
在設備角度,由于行業主流回收企業缺少設備開發的技術儲備和經驗,以外采為主,建議關注布局智能化拆解的專業電池回收公司、以及參與到鋰電回收行業的機械設備公司:
浙礦股份:國內領先的礦山機械服務商,在鉛酸電池回收領域中具有前道破碎、篩分技術經驗;新能源電池回收破碎分選設備項目目前已完成初步設計和技術驗證。
在試劑角度,專業的分離材料供應商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定制,或承擔部分產線建設,建議關注具有萃取、吸附+膜等工藝且有潛力應用于鋰電回收行業的標的:
新化股份:萃取法提鋰項目突破者,與藏格、藍科在鹽湖提鋰沉鋰母液回收領域展開合作,積極拓展鋰萃取劑在鋰電回收、鹽湖提鋰主工藝領域的使用,具有收率高、投資小、生產成本低、安全環保等特點。
康普化學:老牌銅萃取劑供應商,產品兼具穩定和綠色屬性,布局3500噸新能源電池金屬萃取劑產線,涵蓋鈷、鎳、鋰、釩、錳等,預計2025-2027年逐漸投產。
藍曉科技:國內鹽湖提鋰領域經驗最豐富、技術最成熟的吸附劑供應商之一,延鋰產業鏈拓展業務,與多家企業開展中試實驗,將吸附分離技術應用于廢舊電池回收領域中鋰、鈷、鎳等金屬的回收。
關注“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微信號:chuneng365)”公眾號,微信后臺回復:鋰電回收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領取文件!
以下是報告部分內容:
關注“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微信號:chuneng365)”公眾號,微信后臺回復:鋰電回收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領取文件!
來源:國際能源網/儲能頭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