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導語
Introduction
總之,不管因為什么,政策的刀反正是落下了,這時如何抵抗政策變化就成了每家車企的必答題。
作者丨樊舒琪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靳鵬輝
人在上海,喜提愛車,想上滬牌,結果!拍牌搖號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這樣的痛,恐怕沒有幾個車主會輕易忘記。
正因上海牌照難到手,所以2016年上海給插混、增程送綠牌,有力推動了這些車型的普及。如今,這隨著項政策的已閉,上海的混動和增程市場結結實實挨了一記重拳。這一拳打得它們有多痛?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
插混、增程銷量驟跌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新能源車銷量為6.2萬輛,相比去年四季度的14.5萬輛,環比減少了8.3萬輛,上海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從去年四季度的51.2%,降到今年一季度的44.9%。
其中,失去免費綠牌的插混、增程貢獻幾何,尚無具體數據,但這波下降,它們肯定是“功不可沒”。有數據顯示,去年11、12月上海插混銷量都超過了2萬輛,而今年1-2月,上海插混銷量只有2165輛,一下縮水了96%。
當然,有人會質疑:四季度本就是車市消費旺季,況且今年一季度的價格戰引起消費者觀望心理,這些才是上海新能源車銷量和滲透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而,乘聯會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全國新能源車銷量共計169.5萬輛,今年一季度為123.1萬輛,降幅為27%,可上海的降幅卻達到了57%,遠遠超過了大盤,這更加證明了,插混、增程不送綠牌后銷量驟減,才是一季度上海新能源車市銷量萎縮的主因。
而經過調查,線下門店的情況也與宏觀數據大致吻合。
上海普陀區綠地繽紛城的一家比亞迪商超店,門店規模不小,店內陳列著9輛展車,其中只有3輛插混。工作人員解釋這樣陳列的原因:“現在插混不送綠牌,賣得不如以前好了,所以我們多擺出些純電車型。”
“去年年底大家都想擠上政策的末班車,所以店里的插混賣得特別好。大概從10月起,我們店每個月能賣出120多臺插混。今年開始就不行了,店里插混的銷量下降了大概70%。”
其他品牌的門店現狀也相類似。上海靜安區大融城的一家嵐圖商超店,門店工作人員透露:“4月份我賣了兩臺純電,插混一臺沒賣出去。”據他估計,插混不送綠牌后,“全上海嵐圖的純店車型銷量約莫比插混多一倍”,“而且今年買插混的基本上都是有滬牌額度的,沒額度的會選擇上外牌或暫時擱置購車計劃”。比如彼時店內一位客戶,他家原本有輛燃油車,現在置換成插混,他明確表示:“我不會考慮純電,如果沒有滬牌額度我干脆就不買車了。”
看來今年上海插混日子確實不好過,增程亦然。
這家嵐圖商超店隔壁就是理想,理想家工作人員談起今年的業績時,嘴角的一絲苦笑怎么也藏不住:“今年以來,我們店的生意比去年大概少了50%,而且現在來我們家買車的80%都是本來有滬牌額度的,另外的20%上外牌。”
此前上海是理想全國最重要的區域市場之一,為理想提供了超過10%的銷量。去年第四季度理想在上海上險量為4903輛,占據了1.73%的上海市場份額;而今年一季度,理想在上海的上險量下滑到914輛,市場份額萎縮到了0.66%。都知道政策能左右市場需求,但連新勢力中風頭最健的理想也被政策折騰成這樣,多少令人咂舌。
不過,理想在全國其他地區的銷量攀升,彌補了上海的下滑,今年一季度理想的上險量達到5.4萬輛,其中上海的銷量占比已經從去年四季度的10.4%下降到了1.69%。可以這么說,上海市場對于理想已變得無足輕重。
插混、增程銷量銳減的同時,燃油車、尤其是純電并未及時補上銷量的缺口。
去年四季度,上海乘用車總銷量為28.4萬輛,今年一季度只有13.9萬輛,跌幅為51%,而全國乘用車市場的跌幅為27%,上海再次“跑贏”大盤。此外,今年一季度上海乘用車銷量在全國車市的占比,也從去年的4.88%下降到了3.29%,可見不但燃油車,就連暫時還有綠牌特權、用車費低廉的純電也沒能取代插混、增程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就拿上述那家比亞迪門店來說,今年插混銷量減少70%,但純電車型的銷量并未明顯增長,靜安區大融城的小鵬商超店工作人員也認為:“插混、增程不送綠牌了,我們家銷量也沒什么明顯變化,和去年這時候差不多。”閔行區七莘路的一家問界商超店今年也是“增程銷量下降,純電銷量也沒見增長。”
但也純電銷量增加的門店也有。閔行區印象城的一家小鵬商超店“今年銷量估計增長了20%”,同在一家商場的嵐圖商超店“今年純電銷量多出50%左右”,閔行區漫游城的一家比亞迪商超店今年“插混銷量下降了20%,但純電多賣了60%”。
綜合幾家門店的情況來看,插混和增程取消綠牌后,純電的銷量應該是出現一定增長的,當然它現在還不能完全取代插混和增程。
插混為何不送綠牌了?
那么上海為何要在全國插混銷量上升期,取消了插混和增程免費綠牌呢?或許出于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一直以來,插混始終是條存在爭議的技術路線。
插混車型充電速度慢,還能加油,而發展電車的目的正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因此這種能通過燃燒化石燃料發電的車型被許多人視為“過渡期的特殊產物”。而且由于使用習慣、充電難等客觀因素制約,許多消費者在實際使用插混時,并不會定期為插混充電,而是將其當成燃油車使用。
這樣一來,插混雖也歸在新能源車一類,但相比純電,插混的身份便顯得很尷尬,最近深圳一家充電站不許非純電車型充電就很好地反映了插混在“鄙視鏈”上所處的位置。
在新能源車發展早期,為了把新能源的蛋糕做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尚需依賴插混的表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為74763輛,其中插混銷量為29715輛,占比四成,銷量同比增長8.8倍,遠超同時期純電3.2倍的市場增幅。
但新能源車產業發展至今,市場已相對成熟,國家最終還是要發展純電,鑒于上海在所有省市中的江湖地位,由他帶頭關閉插混的綠色通道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何況上海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去年已超過一半,也無需插混來推動本地新能源車市的增長了。
第二,上海取消插混的免費綠牌,或許也是為了保護本地企業。
上海有一座特斯拉超級工廠,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而上海也是特斯拉的一個主要市場。插混不送綠牌后,沒有滬牌額度的消費者或許會將目光投向純電,而在眾多純電品牌中,特斯拉是極具競爭力的存在。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取消插混的免費綠牌也是在為特斯拉開路,只有特斯拉的銷量步步高升,政府的稅收才能步步高升,同時也能帶動上海特斯拉相關產業鏈的升級。
反觀插混,這是被比亞迪帶火的一條技術路線,而比亞迪的大本營在廣東,當然沒理由受到上海政府的優待。
有一組數據能證明這種猜想的合理性。
今年一季度,比亞迪在上海的銷量,從去年四季度的5.2萬輛一下子跌到1.6萬輛,市場份額從去年四季度的18.29%,比蔚小理、特斯拉加起來都高,跌到11.15%;此消彼長,特斯拉因降價以及免費綠牌的優勢,今年一季度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堪堪追上了比亞迪。
第三,經濟下行時期,政府手頭估計也不寬裕,牌照當然就不能免費送了,畢竟上海一張牌照近10萬,乘上一年這么多銷量,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總之,不管因為什么,政策的刀反正是落下了,這時如何抵抗政策變化就成了每家車企的必答題。
車企如何抵抗政策變化
一說起這個話題,不同的人頭腦中會冒出許多種不同的應對之策,但筆者并不想提那些老生常談的大詞,只想描述自己在幾家門店看到的一些場景:
周六晚八點,理想商超店內,一位客戶帶著全家一起來看車。這家人原本對理想這個品牌“沒什么印象”,之所以來看理想,只是因為“女兒天天在家吵著要買理想”。
可這家的女兒才剛上小學一年級,竟也懂車?
這位客戶撫著女兒的頭笑道:“我女兒喜歡理想車上的大電視。之前她們校組織她們去動物園春游,理想和他們學校合作,邀請學生免費到車上去玩,之后我女兒就對車上的電視念念不忘,成天讓我們買理想。”
差不多的時間段,嵐圖商超店里也有兩個對車機屏幕興趣濃厚的孩子。
其中一個孩子被爸爸帶著來SUV,銷售剛打開車門,那孩子一見車上的大屏幕,立刻大呼:“哇,三連屏!”隨即沖上駕駛座,在屏幕上左右劃動。
另一個孩子被父母帶著來看MPV。爸爸坐上駕駛座大致了解了車機屏幕的功能后,便再未分過多的眼神給那塊屏幕,轉而和銷售聊起了動力、車主權益等。第二排的兒子可完全不一樣,非但眼神片刻不離屏幕,還總控制不住想劃動屏幕的手,盡管一旁的媽媽幾次告誡孩子“別在人家的車里調皮”。
顯然,最愿意為車機屏幕買單的不是成年人,而是這些小孩子,只可惜就算如今幾乎每家新能源產品都標配著車機屏幕,卻只有李想摸透了用戶心理和用戶需求,別出心裁地設計出這套營銷方案,將產品轉化成了用戶的感知。
除此之外,給筆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不同門店內,銷售不同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