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癥高峰已經慢慢出現了。”12月29日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同時,全市多家三級醫院呼吁,“非急診”患者可以通過普通門診或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級診療”,為危重癥患者讓出“生命通道”。
【資料圖】
那么,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于新冠治療靠譜嗎?診療能力和藥物儲備充足嗎?如果有重癥風險可以及時轉診嗎?
12月3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上海正夯實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級診療服務網絡,每個服務網格基本由一家市級綜合、一家區級綜合和數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目前全市24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53家區級綜合醫院、17家市級綜合醫院分別建立了三級對口聯動機制,暢通雙向轉診,落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基層首診、有序轉診。
社區藥品儲備增加,輝瑞新冠口服藥已投用
在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月29日的接診量達到1511人次,其中發熱哨點的就診量為427人次。“此前日均近500人次,目前發熱哨點的工作量有所下降,可能跟第一波疫情高峰過了有關。”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建新說。
患者在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問診。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最近,這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了發熱哨點的改建擴容工作,設有7間發熱哨點診室,開六備一,即平時開足6間,還有1間在高峰期備用。患者的平均等候時間縮短至10至15分鐘,夜門診開放至21時。
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
為了滿足不同患者的就診需求,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通了24小時熱線電話,平均每天接待200個電話,1/4以上是咨詢發熱就診和藥物使用問題。陳建新說:“患者各種都有,年輕人、嬰幼兒、老人都有,癥狀以酸痛、發熱、用藥后不退燒為主,我們醫生會在電話中進行答疑。”
黃浦區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黃浦區老年護理醫院院長張揚也表示,中心有16位家庭醫生,24小時接聽咨詢電話,及時回應居民的各類需求,“他們如今都在滿負荷地工作。”
作為家庭醫生,黃浦區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醫師陸寒英每天會收到大量微信和電話咨詢,以往的咨詢量在十余條,問題主要圍繞慢性病或者拉肚子、頭暈等常規病癥;現在,她每天收到五六十條咨詢,問題集中于發燒、抗原兩道杠、反復低熱、咳嗽厲害等癥狀。她也會幫助有需要的居民住院轉診,給獨居老人、漸凍癥病人送藥。
隨著藥物供應向社區傾斜,基層醫療機構的藥品緊缺問題得到緩解。陳建新告訴記者,前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儲備量僅能維持三天左右,這兩天退熱藥、止咳藥、感冒藥等增多,基本能夠維持一周左右的庫存量(按照日接診420到500人次計算),可以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居民在發熱哨點就診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已在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并且可使用醫保。比如黃浦區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將其用于臨床。陳建新也透露,其所在的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儲備了輝瑞新冠口服藥,目前僅提供給65歲以上有可能發生危重癥的患者使用,暫不對普通患者開放。
醫護資源方面,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約300名職工,目前已有250多位職工被感染,其中近120人已經返崗。陳建新表示,總體上人員還是處于緊缺狀態,預計元旦之后返崗人員會越來越多,目前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時間盡量不延長,但上崗頻率會增加,“員工也需要關心,不能超時超量工作。”
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發藥處
對特殊人群建檔,家庭醫生把關,綠色通道快速轉診
分級診療服務網絡的特點是,各級醫療機構各司其職。
上海市衛健委介紹,各市級綜合醫院作為服務網格內牽頭醫療機構,主要收治危重癥患者,加強與對口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上下聯動。各區級醫院作為服務網格內中間力量,收治癥狀較重、并發癥較多、基礎疾病受到波及的患者。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服務網格內初級診療機構,指導救治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依托發熱哨點診室(門診),發揮預檢、分診、篩查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第一道關口,首先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診斷,一旦患者有出現危重癥的風險,上下聯動的綠色轉診通道立即開啟。
此前,上海已對所有65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摸底調查,進行紅黃綠三色分類分級管理。“對于標識為紅色和黃色、容易轉為重癥的老年人,以及一些血透患者、孕產婦和新生兒等特殊人群,我們都建立了檔案。家庭醫生定期打電話或上門隨訪,加強監控,一旦有人感染,可以通過電話隨訪或上門指導來進行觀察。”陳建新說。
馬陸鎮福利院是當地的一家大型養老院,近300位老年人居住其中。12月29日,一位徐姓老人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困難,平均呼吸節奏達到每分鐘40次左右,體溫升高,血氧飽和度只有78%。養老院立刻聯系了家庭醫生錢志芳,經初步評估,患者已轉為重癥患者,必須立即轉診。
家庭醫生立即填寫轉診證明單,并撥打120請求轉運(所有家庭醫生的工作手機都有120綠色撥通和優先轉運權);養老院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告知患者目前情況,征得家屬轉診的同意;同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上級醫院建立的綠色轉診通道群里,轉診證明單已被發出,南翔醫院接單后第一時間安排了急診床位,并獲得了老年人的信息及生命體征等基礎數據,為轉運后的急救做好基礎。從患者發現重癥到送達南翔醫院搶救室,整個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黃浦區家庭醫生陸寒英也碰到過類似情況。12月27日晚上10時29分,她收到了居民戴老伯的微信求助,他的愛人、69歲的吳阿姨新冠陽性第三天,血氧飽和度為85%,急需吸氧,問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床位,情急之下只得求助于她。
居民求助陸寒英
吳阿姨一家都是陸寒英的家庭簽約病人。吳阿姨平時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在陸寒英處隨訪就診,陸寒英判斷吳阿姨的病情確實需要住院,立即通過綠色轉診通道和市九院黃浦分院取得聯系,讓吳阿姨順利住進了病房。
陸寒英(中)接受咨詢
據悉,黃浦區建立了守護黃浦老齡行動計劃,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醫院-三級醫院的三級網絡,比如瑞金和長征對接瑞金醫院盧灣分院以及西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九院、曙光和仁濟對接九院黃浦分院以及東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片區包干制建立分級診療機制,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統籌調配醫師資源,加床收治患者
除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級醫院也一片忙碌,與市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上下聯動,協同救治機制,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連續性。
普陀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孫劍玥介紹,為應對急診就醫高峰,由醫務科統籌調配全院醫師資源,充實急診醫生和發熱門診隊伍。發熱門診工位由2個增加至4-6個,根據就診情況動態調整、彈性排班,提升急診診療效率,每日根據實際情況安排2-3名主任醫師參與急診救治。
普陀區中心醫院急診樓
“我們還對急診患者進行分類管理,有專職護士對候診患者進行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監測,按五個關鍵指標對120送來的患者進行初步分類:神志、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血壓,有一個危機值的,掛紅色危重腕帶;輪椅上的病人掛輕癥藍色腕帶;介于兩者之間的,掛黃色重癥腕帶。對于高危患者落實優先就診制度。人員分類后相對集中放置,便于查房和平時的重點巡視。”孫劍玥表示。
當前,普陀區中心醫院深挖潛力,加床收治患者。“從12月11日起,醫院就在統籌安排床位資源,齊力同心做好滯留患者收治工作。目前,各科室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在醫務人員感染減員的情況下,將病房收治能力擴大到最大,全院床位使用率達到115%,而我們醫院收治急診和發熱病人也從剛開始單日60人到目前最高單日177人。”孫劍玥進一步表示,目前,醫院已經建立落實急診與病房銜接機制,原則上紅色危重病人收治到內科病房,黃色或藍色病人收治手術科室病房。
此外,普陀區中心醫院也建立了一套區域醫聯體內的雙向轉診機制。“在普陀區衛健委指導下,依托西部醫聯體資源,區內非重癥急救轉運專班將醫院急診滯留相對非重癥的病人,分流到區中醫醫院、德濟醫院、桃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住院治療,轉運前由各收治醫院派醫生會來我們醫院看病人情況、與急診醫生做好交接并與家屬溝通好,確保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孫劍玥說。
普陀區中心預檢處
上海市衛健委介紹,全市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啟用2594間發熱診室,發熱診療藥品向社區傾斜,確保滿足居民發熱診療就近就醫需求。145家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應開盡開”,全面滿足市民醫療服務需求。同時建立了區域重癥臨床救治專家團隊。重癥專家團隊包括市、區醫院多學科專家,通過專家例會、會診多種形式,對區域內重癥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做好重癥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