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王娟(左一)、荊斌華(左二)接受記者采訪。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段仁虎 攝
□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相關資料圖)
李子俊
嘉賓:市人大代表荊斌華,市人大代表 王娟
主持人: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李子俊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了2023年預期目標和重點工作,其中一條就是著力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如何讓南京城書香氣息更濃郁,進一步提升世界“文學之都”的影響力?
荊斌華:2019年南京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這是國內首個獲評此項殊榮的城市;去年12月南京又被評為“書店之都”;此外南京已經連續13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些榮譽的取得,和我們近年來書香城市的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建議把大小不一的書店、圖書館、劇場、美術館、藝術空間整合起來,“串珠成鏈”“連點成片”,形成一個產業矩陣,豐富產品體系;通過舉辦多樣性的文化活動、講座等,把這些場所、空間更好地“活化”起來,讓市民游客多交流,增強文化體驗感。
主持人:如何有效地促進文化與科技、創意、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荊斌華:通過“文化+”的模式,我們可以有效提升內需,為市場注入新生活力。我們在一個老舊樓宇就做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我們把一個將近4萬平米的存量樓宇,通過城市更新的方式在里面打造了一個9900平米的書城,剩下的3萬平米載體則打造了一個數字園區。通過空間的再造,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在一些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小區片區,文化設施欠缺的地方,可以考慮通過類似方式來“復制”,更好地解決“一老一小”精神生活需求。
主持人:南京是六朝古都,如何延續古都文脈,彰顯城市文明?
王娟: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2016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南京為“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城市。2017年,龍江船廠、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4處被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申遺點。南京云錦至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09年,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京擁有眾多和絲綢、云錦相關的遺跡和博物館,比如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云錦博物館等。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同時也是一名深耕絲綢行業20多年的從業者,我特別希望能把我們這座城市關于絲綢、云錦的悠久歷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傳承,并且參與其中,努力開拓創新,讓這些古老的“瑰寶”走出深閨高閣,進入千家萬戶,將其發揚光大。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借助絲綢、云錦這些歷史文化“名片”,來講好南京故事?
王娟:這次我帶來了一份《“六化”讓南京絲綢文化“活”起來》的建議,即希望通過行業規模化、發展規范化、優勢數字化、特色產業化、研學標準化、文創新穎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助推絲綢、云錦等文創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讓中外游客在南京的絲綢歷史文化之旅有更多看點,更高參與度,使之“常游常新”。
掃碼觀看
采訪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