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記者 范明昱 張帆
2023年1月10日,辭舊迎新之際,大眾網(wǎng)濟南頻道推出的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終于迎來了自己500期的紀念時刻。
從0到1,從1到500,一期期的求索、思辨,一步步的成長、成熟,《城·事》跋涉了9年,走得不易,更走得精彩。
(資料圖片)
9年且漫漫,9年亦燦燦。它聽到過濟南有速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戰(zhàn)“疫”聲音;它見證過濟南連續(xù)4年保持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冠軍的背后努力;它留下過濟南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傳統(tǒng)民俗、奇人軼事、雋永典故;它書寫過大人物,也歌頌了無數(shù)小人物,唱出一連串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歌……
如今的《城·事》,不僅僅是一份單純刊物的集合,它有血有肉,有情有愛,有靈魂溫度,早已變成一幅鮮活的、真實的、無邊無際的,記錄濟南每一年礪變成長的活態(tài)長軸畫卷。
為濟南而生,寫濟南的專屬故事
2014年3月27日,大眾網(wǎng)濟南頻道的《城·事》欄目正式創(chuàng)立,以每周一期的頻率刊發(fā)。
編者按的最后一段,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涌動:“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wǎng)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xiàn)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xiàn)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9年,《城·事》伴隨濟南成長已達3000多天。也許它并不完美,但它致力促進濟南發(fā)展不斷前行的初衷,未曾改變。
第1期《蘇家油旋:8道工序“旋”出60層酥皮》,記者走進古稀之年手藝傳人的心,讓文字生出酥香氣息,也讓眾人看到制作老濟南傳統(tǒng)美食的“步步精心”。
第138期《5公里回家路太長 他成女兒熟悉的陌生人》,報道了供暖人為了濟南熱電節(jié)能減排重點工程,“長”在工地上的責任和擔當,“離”開家庭的苦楚與心酸。
第281期《“小店一天能賣2000杯飲品!”沉寂商圈重煥生機,商家樂了》,那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濟南“夜經(jīng)濟”,盛夏的夜有N種模樣,濟南人擁有了夜晚狂歡的專屬圣地。
第457期《走進濟南市殯儀館:最后的離別處 是他們在守望》,當記者與殯葬工作者面對面交談,才能感受到與“死亡”打交道的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獨屬詮釋。
似此報道,不勝枚舉。
《城·事》自誕生之日起,每周都會由記者根據(jù)當下熱點新聞、網(wǎng)友反饋、民間搜集等方法尋找線索,并經(jīng)過扎實采訪完成稿件。欄目內(nèi)容涉及濟南民俗、名士、傳統(tǒng)美食、地方特色老建筑、文化遺產(chǎn)、老城新建等方方面面,力圖經(jīng)過點面俱全的深入挖掘,呈現(xiàn)濟南最具本地特色的報道。
來時的路很長,未來更綻光芒
在星辰大海的未來里,《城·事》既要做最亮的星,也要能化為繁星點點散布蒼穹,在時間長河中留下濟南這座城市值得回憶的痕跡。盡管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盡管力量很微弱,路途很遙遠。
500期的紀念,開啟著一個新的起點,更顯化著一個“歸零”的狀態(tài)。
零是結(jié)束,更是開端。從第1期到第500期,是《城·事》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逐漸積累,從第500期到第1期,則是《城·事》回歸本心,找尋到最初創(chuàng)辦欄目時的赤誠與使命——向讀者展示悠久綿長、璀璨絢爛的濟南故事。
濟南的故事,一直都在。
當山東省科技館新館攜54大展示節(jié)點、850件尖端展品于濟南市槐蔭區(qū)開館;當每6位濟南人就有1名志愿者,凡人義舉點亮泉城文明;當濟南手造的氣韻,于波瀾壯闊間大開大合,也于人間煙火處精雕細琢;當起步區(qū)掛牌成立一周年,讓“濟南新城”盡展雄姿;當首屆中國算力大會在濟舉行,給了數(shù)字濟南脫穎而出的底氣……
每一個故事,都建立在過去、今天、將來三者的連接點上,可追溯歷史,可樂在當下,更可憧憬未來。這些都是《城·事》根植濟南大地的土壤,也是賴以生存的依仗。
大浪淘沙,方顯本色。9年來,《城·事》在堅守中不斷變化,在變化中保持堅守,它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努力追尋著、探究著、表達著,以便帶來更深厚的人文情懷和自然思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接下來,《城·事》還將堅持每周一期的頻率報道下去,與濟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呼應(yīng),與濟南實施“強省會”戰(zhàn)略的步伐相呼應(yīng),致力挖掘更多濟南故事,影響更多濟南市民,努力打造成網(wǎng)站精品欄目。
最后,希望在新的一年,《城·事》能夠繼續(xù)跟大家一起在這生機勃勃的新時代,迎著光,感受生命的遼闊,發(fā)現(xiàn)更大的世界,擁抱每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