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我國即將迎來城鄉之間人口的大規模流動,為新冠醫療救治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在當下的疫情高峰中,基層醫療機構起到的是“守門”、分流的作用,即為輕型、普通型患者提供治療,減輕上級醫院壓力;并及早發現、篩選可能進展為重型、危重型的患者,必要時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保證醫療資源相對合理分配。但基層醫療機構也面臨著醫療資源不足、診療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
2022年12月29日以來,上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力推進擴容增能,堅持“早發現、早治療、早分流”,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底救治功能。面向疫情防控、基層救治能力擴容,根據上海發布,目前上海全市共有2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CT,春節前有望增加到45家,將進一步方便居民就近影像檢查,讓居民社區就診更安心。
(資料圖)
聯影醫療“新冠疫情科技公衛整體解決方案”正在支援上海社區一線,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新冠救治服務能力。據悉,目前上海市嘉定區社區醫院增配的CT均為聯影醫療產品。
“近一周來,放射科門診室門口全是等候做CT的患者,這兩天尤其多,一天掃描量達60至70例。技師在拍片結束后,會通過聯影醫療遠程診斷平臺將影像上傳至安亭醫院放射科進行讀片,出具診斷結果。正常情況下20分鐘左右就能返回。” 上海市嘉定鎮安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科醫師李艾芹說道。
安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技師在為患者掃描CT
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星城分中心放射科主治醫師在為患者掃描CT
“在拍片結束后,我們會通過聯影醫療遠程診斷平臺將影像上傳至上級醫院。遇到病癥比較危急的患者,會要求上級醫院優先查看影像,最快15分鐘傳回診斷結果,必要時會由社區醫院安排轉診。”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星城分中心放射科主治醫師李大成說。
據了解,聯影醫療智能天眼CT搭載業內首創的AI全智能導航系統,具備環境感知系統,可動態追蹤移動患者,無需技師進入掃描間即可進行精準擺位,“聰明”的智能設備會自動識別患者的身體部位,自動完成擺位、掃描等流程,真正意義實現醫生與患者零接觸全流程成像,大幅提高掃描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并配置uAI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系統,可自動標記病灶,縮短患者等待時間,助力基層醫院進行患者分診,加速重癥患者向上級轉診等流程。
此外,依托聯影云平臺,上海嘉定-聯影區域影像中心作為上下級醫院的一種影像協同工作模式同樣應用其中。社區患者通過在社區醫院問診拍片后,會由社區醫院通過聯影醫療遠程診斷平臺將影像上傳至上級醫院,經上級醫院診斷后,正常情況下患者20分鐘內就能拿到自己的診斷報告,碰到疑難雜癥社會醫院會對患者進行轉診或由上級醫院繼續發往瑞金北院進行遠程會診。通過此模式,社區醫院無需配置診斷醫生,節省了社區醫院開支。上海嘉定-聯影區域影像中心作為聯影醫療最早落地、運營最成熟的分級診療項目,以南翔醫院,安亭醫院,中心醫院,江橋醫院為中心,連接區內18家社區醫院、4家二級醫院與1家三甲醫院,服務全區160萬常住居民。
上海之外,在湖北枝江,聯影醫療智能天眼CT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影醫療與枝江市醫共體共同打造區域影像中心,枝江市6家鄉鎮衛生院均安裝聯影醫療智能天眼CT。隨著全國疫情感染高峰的來臨,各鄉鎮衛生院日均檢查量由原先的10-20例暴增至100例+。
在平時醫療救治中,聯影醫療智能天眼CT也成為基層醫療機構“新利器”。為夯實湖北省腦卒中防治網絡,枝江市引進了聯影醫療數智一體化卒中診療方案,6個鄉鎮均具備基本的缺血性腦卒中的診療能力,近一年來已拯救了26條生命,減輕了患者“因病返貧,因病致殘”帶來的沉重負擔,為全國卒中防治體系建設帶來范例和參考。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末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達3.6萬個。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元旦以來,上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累計收治新冠感染者已近3000人,CT配置成為當務之急。但放眼全國,都存在CT配置率嚴重不足的情況。
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表示,伴隨分級診療的深化,基層醫療建設投入逐步加大,但真正破解基層醫療難題,不僅需要將硬件沉下去,補齊基層醫療機構影像設備短板,比如CT、MR的配置,更需要將AI、5G、云平臺等新技術沉下去,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公司將通過新冠疫情科技公衛整體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醫療資源合理分布和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