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馬瑞
女兒小圖今年六歲,非常喜歡吃小熊餅干。小熊形狀的餅干包著一顆杏仁,吃起來既有餅干的奶香,又有堅果的清香。為了鼓勵女兒好好背詩,我和女兒約定:“只要背會一首詩,媽媽就獎勵給你一塊餅干。”女兒開開心心地同意了。我也很開心,在心里激動地盤算著:這買賣太劃算了!一塊餅干背一首詩,一天至少一首,一個月三十首,一年下來,《唐詩三百首》都輕松拿下。
前兩天進行得非常順利,女兒為了吃到更多的餅干,玩具都不玩了,一有時間就讓我教她背詩。然而進行到第三天,女兒就開始和我講起了條件:三塊餅干才背一首詩。我心想,三塊就三塊吧,只要她能背詩。接下來的日子,女兒的條件“水漲船高”,餅干從三塊變成五塊,從五塊變成七塊,還要附加一集動畫片。最后,每一次背詩前都要來一場“談判”,最終以餅干吃了,動畫片看了,女兒卻連詩的題目都沒有記住而告終。
“利誘”失敗了,我打算開始換“威逼”。我兇巴巴地和女兒說:“不管怎么樣,從今天起,不背詩就別想看動畫片!”女兒看著我嚴肅的表情,“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丈夫一看情況不對,在一旁幫腔:“算啦,不背就不背了吧,《唐詩三百首》你也不會背幾首嘛。”
看著抽抽噎噎、一個勁往丈夫懷里躲的女兒,我更生氣了。“好,你們不背,我背!”從那天開始,我的心里面總有一種要好好背詩讓他們看看的想法。每天傍晚,我就邊做家務邊聽古詩。睡覺前,再把古詩拿出來讀一讀,背幾分鐘。有意思的是,在我連續背誦一個星期后,女兒便自封為我的老師,每天睡前準時把書遞給我,“監督”我背詩。我讀詩的時候,偶爾她會趴在我的肚子上聽一會兒,更多的時候她都在旁邊自己玩耍。
有一天,我們的早餐吃煎餃,女兒突然指著煎餃說:“媽媽,煎餃煎餃,‘小荷才露尖尖角’。”聽女兒這么說,我非常驚喜,小心翼翼地問:“那你知道‘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下一句是什么嗎?”女兒一邊把煎餃塞進嘴里,一邊歪著頭嚼了一會兒,含著煎餃口齒不太清晰地說:“早有蜻蜓立上頭。”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們從來都不需要刻意去教孩子什么。因為,父母做什么,孩子就會學什么。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比言傳更有力的是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