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進行中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實際上是以縣域為切入點推進的農村商業體系建設。在微課2322中,我們通過對歷史發展的梳理,討論了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與農村商業體系建設的內容。本微課將在分析縣域商業體系內涵與外延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如何理解以縣域為切入點統籌建設農村商業體系的問題。
縣域商業體系,是縣域經濟及縣域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市場體系,除了包含縣域商業體系外,還包含縣域內其他市場、如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等的經濟運營系統。由于縣域包含了縣城及鄉村,因此,縣域商業體系的內涵比農村商業體系大,或者說,農村商業體系是縣域商業體系的組成部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縣域商業體系,本質上是通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鑒于城鄉差距的存在與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是要更好地解決面向“三農”、服務“三農”的商貿流通問題。這是為何要把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目標與任務落在農村商業體系上的根本原因。
農產品流通體系,是從產品的維度對流通體系加以分類的概念。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區域劃分的維度,我們當然也可以把農產品流通體系用縣域內和縣域外來區分。農村商業體系除了農產品流通,還涉及工業品與服務下鄉等商貿流通業務。事實上,當前進行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除了要補齊工業品和服務下鄉的短板,農產品上行流通體系的建設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內容。
以上縣域市場體系、縣域商業體系、農村商業體系、縣域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包含關系,可以直觀地用PPT上圖加以表示。
關于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是以縣域為切入點推進的農村商業體系建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有利于增強縣域商業體系的統籌能力。
以縣域為切入點統籌推進農村商業體系建設,是由當前國家行政與縣域經濟管理體制的現實決定的。我們在前面的微課中曾提到,改革開放以來,從強縣擴權試點到取得經驗后的擴權強縣改革,縣域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與治理的區域基礎,在國家行政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盡管與改革目標狀態相比,縣域經濟統籌能力總體上尚有差距,但在當前,以縣域為切入統籌建設縣域商業體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這有利于增強縣域的統籌能力。
二是有利于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我國地域遼闊,有將近2850個縣域,這些縣域情況各異,差別明顯。比如,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有百強縣、脫貧縣,領先縣、趕超縣等區別;從產業特點看,主導產業有農業、工業、旅游、商貿等,還有為綠色發展確定的生態涵養、生態保護重點縣;按區位特點,有邊遠縣與城郊區縣,有的縣還具備交通樞紐、邊境口岸等優勢;按人口特點,有大縣、小縣,民族自治縣區,人口凈流出縣等;在經濟發展特點上,還有資源稟賦型、外向經濟型、承接產業轉移型,等等。農村商業體系建設需要因地制宜,以縣域切入有利于分類施策,提高項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是有利于發揮縣域的主動性,更好地服務“三農”。
縣級政府直接管轄和服務當地農村,承擔著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城鄉公共服務、特別是服務“三農”的重大職責。擴權強縣的改革,除了要減少行政管理層次,降低行政成本,因地制宜,提高效率和發展質量外,通過賦予縣域更大的自主權和能力,讓縣級政府可以更有效地統籌配置城鄉資源,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其實也是擴權強縣改革的初心之一。以縣域為切入點推進農村商業體系建設,對于實現縣域統籌城鄉,促進以城帶鄉、以工補農,也是必要的和有利的。
我們討論縣域商業體系與農村商業體系的概念,理解以縣域為切入點統籌推進農村商業體系的策略安排,為的是更好地認識當前進行中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重心所在,促進農村商業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