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自然賞賜給我們的機會。
8月21日
這是“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
【資料圖】
——尋訪最美氣象臺站”
主題采訪活動報道組
走進吉林省東豐縣最大的鹿場
——大興鎮六禾鹿場
聽到的第一句話
此時
廠長孫長有望著鹿舍里
站著、蹲著、走著的梅花鹿們
語氣止不住的上揚
吉林省東豐縣大興鎮六禾鹿場 圖/吳卉
東豐
地處長白山余脈
一年四季分明
年平均氣溫5.1℃
年日照時數2522.9小時
縣氣象局局長佟麗媛說:
“
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環境,還有充足的柞樹飼料資源,都極適宜梅花鹿的生長繁育。
”
吉林省東豐縣大興鎮福利村稻田畫 圖/邢建民
因此,養鹿
對于這座城市的人們來說
成為一種潮流
“中國梅花鹿之鄉”
也成為這里的代名詞
但養殖梅花鹿,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有些嬌氣,還有些膽小。“這其實是件技術性活兒。”孫長有指出,養鹿和天氣有莫大關聯:梅花鹿生長怕熱不怕冷,適宜溫度在8℃~25℃,當然,如果氣溫降到-25℃~10℃時,它也能自由活動。
孫長有講起梅花鹿來如數家珍:
“
養鹿最為關鍵在于兩個時期的天氣把握:繁殖期與長茸期。
①每年5月至7月為母鹿的繁殖期,容易受到驚嚇,最討厭強對流天氣、強雷暴、局地大風等,此時需要充足的陽光和干燥的空氣。
②而4月至7月公鹿的長茸期則對天氣的需求卻截然相反,溫度不要太高,光照要足,濕度80%左右最為適宜,此時的鹿茸生長速度快且品質鮮嫩。
”
六禾鹿場廠長孫長有 圖/邢建民
以往這種經驗
得是有年頭的功夫才能總結出來
現在,養鹿對于“菜鳥”來說
也更加容易上手
這改變的背景
是“天氣”變得有跡可循
縣氣象局在六禾鹿場等多個鹿場附近安裝氣象站,實時采集鹿場溫度、濕度、風速、降水、氣壓等氣象要素,針對不同季節進行動態分析,形成數據庫,從而圍繞梅花鹿飼養和災害防御的關鍵時期,建立冬季恢復期、生茸前期、長茸期、配種期等梅花鹿氣象服務指標,以便于有針對性提供相關服務。其中,日照數據可用于預測評估鹿茸產量,數字化指導生產。
大興智慧農業氣象觀測站 圖/吳卉
指標,也只是暫時的服務標準,隨著氣候變化,還需要動態更新。氣象部門專門組建梅花鹿氣象服務團隊,定期深入鹿場和梅花鹿實驗基地觀察梅花鹿生長繁育,及時訂正指標,并將氣象科技服務送去鹿群間。
容易因風吹草動而緊張的梅花鹿,更應該提前被保護安撫。對此,縣氣象局將縣梅花鹿產業發展局、鹿養殖企業負責人納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在極端強對流天氣來臨前,及時將氣象信息發給養殖戶,提醒做好災害性天氣防御工作。
吉林省東豐縣大興鎮六禾鹿場 圖/吳卉
這樣精心養殖出來的梅花鹿
具有“種源種性純合、抗病耐性突出”等特點
其鹿茸品質、單產總產和出口量
始終保持全國第一的水平
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更不容小覷
大興鎮鎮長王深指出:
梅花鹿渾身都是寶,鹿胎、鹿血、鹿鞭等都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其中,一只梅花鹿鹿茸所能產生的效益就可達3000元左右。
目前,大興鎮梅花鹿存欄量3900余只,年產鹿茸6.39噸,人均增收1.48萬元。
在鹿場里的
基本上都是2歲以上的成年梅花鹿
那2歲以下的仔鹿都在哪兒呢?
它們都在養鹿官山園等景區里“上班”
班,可不是那么容易上的!仔鹿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經歷學會人工喂養的開口關、適應新奶源的消化吸收關、適應復雜環境的融入關、疾病控制的防疫健康關、學會簡單動作的智能關、性格溫順不攻擊不怯場的磨練關、擁有梅花鹿品種特色的體型審美關等,才能順利和游客互動。
養鹿官山園的人工馴養梅花鹿 圖/邢建民
人工飼養的鹿,會習慣跟著人走,若是去摸它,它就會安靜站在原地,伸著脖子讓你摸;看著你伸手,它就會主動靠近,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甚至還會表演點頭致謝。
這項觀展梅花鹿規模人工馴化技術,東豐縣從2017年就開始探索,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馴化技術規程,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近距離接觸鹿,是走進自然的一個非常正當的途徑。”養鹿官山園接待人員李賀說,僅今年“五一”長假期間,園區就接待游客3萬人次。
報道組在“中國梅花鹿之鄉”吉林省東豐縣采訪縣氣象局局長佟麗媛 圖/邢建民
鹿,一直在創造價值。
縣梅花鹿產業發展局副局長王海峰介紹:
截至2022年底,東豐縣梅花鹿飼養量達到26.6萬只,年產鹿茸507噸,戶均增收15.5萬元,人均增收4.5萬元。
同時,包括原產品銷售、涉鹿精深加工及延伸的文化旅游服務等在內的三產融合涉鹿總產值達78.9億元。
“梅花鹿產業成為了讓農民有奔頭的產業,這背后必然離不開精細化氣象服務的促進作用。”王海峰希望,未來在梅花鹿產業創投園區或鹿場附近加密氣象站點建設,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合作,通過聯合建立研究課題、項目申報,不斷豐富完善梅花鹿氣象指標體系,助力梅花鹿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吳卉 王素琴
編輯:柒柒
審核:段昊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