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蠟像圖。
■桃園三結義蠟像圖。
(資料圖片)
■負荊請罪蠟像圖。
■指南針的原型司南發明者蠟像圖。
龍山景區全圖。文/圖 梁劍章
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傳入我國,經過40年的發展,不僅擁有了眾多生產制作藝人和生產廠家,也擁有了眾多的蠟像展出館所。在石家莊市西北部,有一座大型蠟像藝術展館,反映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為主題,名為龍山蠟像館。
六大展廳濃縮文明歷史
龍山蠟像館,位于石家莊市鹿泉區與平山縣交界處的龍山境內。龍山,是太行山向東部華北平原延伸的余脈,海拔不高,山谷平緩,山頂有一方巨石,酷似飛龍昂首,因而被命名為龍山。這里四圍秀嶺綿延,行行綠樹成蔭,條條曲徑通幽,毗鄰的黃壁莊水庫碧波蕩漾,與龍山山脈正好形成青山綠水的佳境。春夏秋不同的季節,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
蠟像館為一座封閉式整體建筑,總面積2000平方米,分為上下二層,設置有六個主題展廳,21個區塊,分別以創世宮、孝道館、誠信閣、情誼殿、成才堂、圣賢祠命名,依次展示出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的80位名人,44個經典故事。
“開天辟地”創世宮,以盤古大道為中心貫穿于展館。盤古大道兩側及周圍設置蠟像景觀,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補天、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和上古時期的倉頡造字、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等代表人物各具風姿。入口處的蠟像迎賓小姐一身漢服打扮,以甜美的聲音歡迎游客們的到來。
“孝感動天”孝道館,精選了中國古代24位行孝盡孝的典型故事,以孝感動天、臥冰求鯉、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親嘗湯藥、扼虎救父、扇枕溫衾、哭竹生筍、滌親溺器等人物為主,講述了中國孝道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內容,讓人們謹記百善孝為先的道理。電子聲頻還可以引導游客集體朗誦《孝經》。
“一諾千金”誠信閣,分為古代誠信人物蠟像、誠信中國影視區、時間囊互動區三大板塊,通過多種層次的展示,弘揚中國人誠信守信的精神品質。該館還精選了中國古代著名的誠信故事,其中有韓信報恩、曾參殺豬、雪中送炭、曹操斷發等。
“情深義重”情誼殿,陳列和展示中國古代重情重義的經典故事,包括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生死戀、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等等。友誼與愛情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無論是“關關雎鳩”帶給我們的無限遐想,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深厚友誼,都使我們充滿了向往與期待。
“鐵杵成針”成才堂,通過設置環形狀元路,擺放古代名人刻苦學習成才的故事蠟像及其生活、學習的場景,并在中央區域復原了古代學堂,使游客可以走進故事,并感受每個故事帶來的震撼。場館同時設置了“投壺”的互動游戲和穿紅袍當狀元模擬活動,使莘莘學子從中體驗古人的學習環境。
“萬世師表”圣賢祠,展現了悠久的中華文明中,諸多領域的圣賢形象孔子、墨子、老子、孫子等等,他們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組成了中華文明的脊梁方陣。館中央孔子造型的蠟像機器人還可以跟游客進行簡單的問答互動并進行情況介紹。
整個蠟像館中的蠟像,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蠟像制作技術,按照1:1的結構制作,人物形象肌紋清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加上采用了聲、光、電、語音等先進科技手段,使場景和人物會動、會說、會唱、會誦,與蠟像人近距離接觸,可謂遐想萬千,思緒悠悠。
日益走近大眾的蠟像藝術
蠟像,又稱為硅膠像,其塑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型,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蠟像從單一的用蠟制像發展到當今時代的蠟像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蠟像藝術館的建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欣賞蠟像,感悟歷史、珍視現實,與自己崇尚的人物“近距離”接觸,使蠟像這門藝術不斷趨于大眾化、仿真化。
1992年,鄒人倜借鑒電影特型演員用硅橡膠補妝造型的經驗,成功研發出仿真硅膠像。與蠟像不同的是,這種寫真雕塑采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蠟,給廣義的蠟像增添了一個硅膠蠟像分支,至此廣義的“蠟像”不再局限于其“蠟”的材質,高分子硅膠材質的蠟像,也就是所謂的硅膠蠟像。隨后,出現了“西安事變”蠟像館、西安秦皇蠟像館、北京明皇蠟像宮、大連金石蠟像館等,龍山蠟像館也是采用的這種材料。后來的博物館、紀念館也紛紛用蠟像藝術展現歷史,這些蠟像展都以不同的題材反映了某種文化和歷史內容的瞬間。
2002年,代表著中國蠟像藝術水平,專業的、具有較大規模的、權威的、教育性與欣賞性為一體的,蠟像人物與文物、實物相結合的國家級蠟像藝術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誕生。
蠟像創作的工藝也較為復雜、嚴謹和精密。蠟像創作前,首先要采集所塑人物的相關資料,如人物的年齡、圖片,為了準確把握其特征,往往還需要有正面、左右兩側面的照片,人物的神態、站姿、手勢及與道具相關的肢體動作、歷史背景、性格特征及服裝資料多方面的動態圖和資料。當然,遠古人物的資料如果十分匱乏,那就需要根據已有的資料憑印象和感覺去把握了。
泥稿的創作是塑像的起步階段。蠟像作品的惟妙惟肖必須從最基本的泥塑開始,泥塑是雕塑師對所采集資料的立體化,一切平面的資料及相關的數據由雕塑師通過泥巴表現出來。蠟像的成敗就在于雕塑師對泥稿的形與神的把握,所以泥稿是至關重要的第二步。
翻制完泥稿以后,蠟稿就出來了。與雕塑一樣,精修蠟稿更是一門復雜的手藝,五官及臉部皮膚是精修的關鍵,特別是耳朵和眼睛,在泥稿上根本無法表現,這完全要靠修蠟師傅的雕刻手藝了。植發、植眉、植眼睫毛,添加毛發、胡須等,然后進入化妝,添加服裝。化妝主要為了更真實地反映人物的皮膚和血管等的真實性。由于蠟像主要刻畫頭部,所以一般身體制作都較簡單,主要依托服裝來襯托效果。
情景劇弘揚燕趙文化
為了讓參觀者在龍山得到全方位體驗,龍山蠟像館還設置了一系列模擬的情景劇,當人們參觀完蠟像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時,情景劇演出則帶來另一番切身感受。
《割肉還母》情景劇以舞臺形式表演,出場人物不多,一位老婦人和她的兒子,一位縣官和兩個衙役。老婦人向縣官告狀,說兒子從不贍養她,引得縣官大怒,立刻判她兒子每月供養她3斗米,20年就是72石,一次交清。老婦人的兒子推脫說拿不出來。旁邊一個衙役說自小失母,愿意奉養老人。縣官命老婦人的兒子按照出生時的重量割肉還母,命衙役立刻行刑。老婦人的兒子嚇壞了,慌忙向縣官求饒,答應好好贍養母親。除此之外,還有反映清正廉潔題材的舅舅審狀元,反映孝道文化的孩子為家長洗腳,反映刻苦進取的孩子金榜題名等等。
《英雄王二小》情景劇是以現場的山勢構建場景,講述少年英雄王二小為保護家鄉百姓,英勇犧牲的真實故事。王二小出生在太行山區一個貧困農民家庭,自小受到紅色革命的教育,成為光榮的兒童團員。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眼見日本鬼子要進村殘害百姓,在來不及報告的緊急情況下,他急中生智把敵人引到八路軍所在的勢力范圍,使日軍受到重創。日本鬼子發現上當后,端起刺刀刺向王二小,又將其重重地摔到石頭上摔死。情景劇的再現,使人們近距離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紅色經典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展現。
“太行千仞多奇峰秀嶺,燕趙古地育英雄豪杰。”這是懸掛在龍山蠟像館門口的一副楹聯。燕趙歷史名人畫廊,以展板形式集中展現了河北大地30位燕趙賢達名士、歷史名人:神醫扁鵲,毛遂自薦,蜀將趙云、南越王趙佗,唐相魏征,在歷史的嬗變中奏響了一曲曲激越高亢的燕趙頌歌,鑄就了以勇敢俠義、好尚儒學、敦厚質樸、勤儉重實為特征的河北民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