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近日,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中華腫瘤雜志》上公布了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數據,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譜流行情況,各地的癌譜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郝希山表示,除了地理位置本身,地域背后隱藏的人為因素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等差異,也可能是導致癌癥發病差異的原因之一,早預防、早篩查、早發現、早開展規范化治療的“四早”是抗癌的關鍵。
(相關資料圖)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中國最新癌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406.40萬,死亡病例約241.35萬。中國當前的主要惡性腫瘤包括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等,前5位惡性腫瘤發病約占全部新發病例的57.27%。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是主要的腫瘤死因,約占全部腫瘤死亡病例的69.25%。男性發病首位為肺癌,女性發病首位為乳腺癌。
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數據顯示,我國當前的癌譜結構依舊以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等為主,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比如肺癌在除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和青海省外的其他地區均位居首位,鼻咽癌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多發;食管癌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廣東省的發病例數相對較低。
對此郝希山院士表示,目前中國癌譜兼具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癌譜的雙重特征,以往認為高發而且預后較差的所謂“窮癌”,如食管癌、胃癌等,盡管當前已經顯示出下降的趨勢,但仍然處于較高的發病率水平。以前國內發病率較低而發達國家高發的所謂“富癌”,比如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或許和人們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久坐、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改變有關。
“由于我國各省份在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同地區各種癌癥發病率存在明顯差異。”郝希山院士介紹,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以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和前列腺癌高發為主。但在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仍然呈現消化道腫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惡性腫瘤高發,同時伴有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位居前列的情況。
郝希山院士舉例說,比如從飲食習慣上看,結直腸癌與肉食攝入過多、肥胖、缺乏運動有關,在城市發病率高于農村;而胃癌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和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在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山東及江蘇沿海一帶胃癌高發,與食用鹽漬的食品,如肉類腌制品、咸魚、腌制蔬菜和海產品等相關。
“開展常見惡性腫瘤早診早治,提高早診率,降低死亡率,是我國癌癥防控工作的關鍵措施。”郝希山院士舉例說,以乳腺癌為例,實施乳腺癌普查的地區與不普查的地區比較,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提高20%—30%,這是多個國家、不同時間段、宏觀數據研究下得出的結果。
但是,在臨床應用中,因為人種、體質的不同,國內外的篩查方案應該有所差別。郝希山院士提出,我國應該制定適合我國國民發病特點的、規范的、科學的篩查方案。
延伸閱讀:“癌中之王”易被忽視應更加警惕
盡管我們對腫瘤嚴防死守,但依然有一些早期隱匿性強的腫瘤,成為“漏網之魚”。比如號稱“癌中之王”的肝癌和胰腺癌,都是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分期已偏晚,錯失最佳手術時機,需要全社會共同提高癌癥防治意識,定期篩查爭取早期發現,并通過醫療診治水平不斷提升,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肝臟是一個很能‘吃苦耐勞’的啞巴器官,肝臟的代償功能非常強大,健康的肝臟大約只需要四分之一就可以讓人體保持正常工作,因此,肝臟若早期出現問題,不易被察覺,等到出現腹痛、黃疸等癥狀了,可能已經直接發展為肝癌晚期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陸偉教授表示,這就要求對于已知家族成員患有乙肝病史、經常暴露于乙肝病毒環境、經常接觸血液制品、從事飲食行業等高危人群加強篩查意識,積極做到主動檢測,盡早治療。
天津市抗癌協會理事長、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院長郝繼輝教授介紹,胰腺癌也是目前公認的惡性度最高的腫瘤,五年生存率不足10%。胰腺癌診治困難主要在于其起病隱匿、轉移迅速。由于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就診時分期已偏晚,錯失最佳手術時機,可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不足20%。
“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發現、早診斷、早開展規范化多學科治療非常關鍵,同時還要結合多學科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診治方案,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學術優勢,提升治療效果。”郝繼輝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