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何以穩立“巔峰”(主題)
(資料圖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鑫 劉金夢 方大豐
閱讀提示
隨著疫情結束、宏觀調控力度增強等利好影響,國內工程機械市場逐漸呈現回暖趨勢。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展會主題,不難看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新趨勢。
5月13日,湖南長沙,第三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現場,觀眾們正在看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金夢 王鑫 攝
“全球化盛會,國家級展會,制造業大會。”走進長沙國際會展中心,這行巨幅紅底白字首先映入眼簾。5月12日至15日,第三屆長沙工程機械展覽會舉行。
從2019首屆亮相、精彩啟航,到2021年克服疫情、擴面增容,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經過連續兩屆舉辦,已躋身全球一流展會行列。本屆展會更是創下湖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展會紀錄。借助這一國際化平臺,工程機械這張湖南的“金名片”,正與國內外同行共同收獲互利共贏的豐碩成果。
展會凸顯了湖南乃至整個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硬實力”。我國已形成22大類工程機械產品體系,挖掘機、起重機、裝載機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球首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機械工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8.9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8萬億元;10家企業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市場份額居全球第一。工程機械企業數量不斷增長,年度新增注冊企業數量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數量已達到337萬余家。
把握大勢立潮頭
走進展會現場,琳瑯滿目的工程機械“鐵甲軍團”讓人目不暇接。挖掘機、起重機、高機平臺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設備,遠看同以往沒什么不同,近看方見“玄機”:這些設備上的油箱與排氣管都已不見蹤影,有的連方向盤都沒有。
本屆長沙工程機械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一代工程機械”為主題,參展設備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創新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行業頭部企業,三一集團攜82臺全新設備參展,展現其在“數智化、電動化、國際化”“三化”轉型的最新成果。參展設備有28臺為電動化設備,全面展示電池、電機、電控、換電、氫燃料等領域新技術。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集團的展區也使用了與往屆不同的藍色涂裝。“藍色代表科技,也代表電動化。”工作人員說。2022年,三一集團電動化產品累計銷售6000余臺,同比增長234%。
前不久,我國自主研制、世界首臺大直徑雙護盾土壓組合式掘進機“鐵兵廣花6號”在長沙鐵建重工順利下線,標志著我國交通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的重點產業鏈和關鍵技術攻關應用又上新臺階。
“鐵兵廣花6號”直徑8.9米,總長131米,總重約1500噸,由中鐵十五局集團和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聯合打造,下線后將被應用于廣州地鐵施工。這是我國首次在城市軌道領域采用垂直機械法豎井的工區,解決了以往雙護盾掘進機只具備敞開式掘進、僅適用單一穩定地質條件掘進問題,實現雙護盾和土壓掘進模式的有效組合,填補了大直徑隧道掘進機在軟土和極硬巖交互地質下的全球設計空白。
鐵建重工掘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衛東介紹說:“研制團隊攻克了雙護盾盾體高承壓密封技術、模塊化設計及模式快速轉換技術、高精度糾偏控制技術、超前地質預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大幅增強了設備在施工過程中的掘進效率,同時為設備后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為重型裝備,工程機械容易給人留下“傻大笨粗”的聯想。實際上,從生產線到產品,再到零部件,工程機械都在變得越來越“聰明”。
只需動動手柄,遠在1300多公里的山東的一臺挖掘機就能作業。行業“老大哥”卡特彼勒旗下山工機械的5G遠程駕駛技術,打破了地理與空間的界限,引來觀展市民排隊體驗。“小朋友都能很容易上手!”一旁的工作人員說。
今年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展會主題,不難看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大趨勢、新趨勢。“今年電動化參展設備比例大幅上升,近 40% 的主機企業帶來了電動化設備。”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項目執行秘書長張飚說,電動化產品已成為工程機械企業轉型主要方向之一。據了解,本屆長沙工程機械展共有1200項新技術、新產品為首次亮相。
走出國門“闖”世界
在位于湖南長沙望城區的中聯智慧產業城,中聯重科一場名為“科技獻禮新時代”的30周年慶活動,正與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同步進行。脫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聯重科,用30年時間,實現從院辦企業到全球化領軍者的華麗轉身。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至今記得,2001年,當他第一次走進意大利CIFA公司,希望從這家全球第三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手里采購一些核心零部件時,所看到的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巨大差距。
7年后,中聯重科成功收購CIFA公司,一舉改變混凝土行業的世界競爭格局。而同在長沙的三一重工,于2012年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的普茨邁斯特,成為細分領域全球新領導者。走向國際市場,擴大本地化制造,“叫板”甚至收購外國高端品牌,讓湖南工程機械迎來躍升。
在急速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海外業務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新的增長極。去年,中聯重科海外營收增長72.6%,出口收入實現每季度爬坡式增長;三一重工海外市場毛利率達26.4%,首次超過國內市場的24%;山河智能挖掘機在歐洲的整體市場保有量超過2萬臺,成為最受歡迎的挖掘機品牌之一。今年一季度再迎“開門紅”,湖南工程機械進出口額達65億元,同比增長147%。
在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構建了完備的國際制造、銷售、服務網絡,主導產品出口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集群重點企業進出口貿易超400億元。一條“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突圍路徑初見端倪。
跨越周期見未來
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明確周期行業。想要在行業困境中尋求逆襲,既要有產品的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也離不開行業產業鏈的完善與升級。
在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鏈供需對接暨招商推介會上,來自全國超過200家工程機械主機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代表、專家,共商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共同發展。湖南本地主機企業發布零部件配套需求,16個產業鏈重點項目完成簽約,總合同金額64.5億元。此次參展的1500家企業中,配套企業占了70%。
“長沙正在推進工程機械配套由‘專屬’供應鏈向‘共享’供應鏈轉變,為產業發展構建優質配套供應商的‘蓄水池’。”長沙市工信局局長郭四軍說。
2022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規模企業總產值約2000億元,擁有20余家國家級、100余家省級創新平臺,創新平臺數量超過全國一半以上。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國總從業人員的36%左右。形成了涵蓋機型設計、關鍵零部件配套、系統總成、主機裝配、產品營銷、服務支持、再制造等環節的工程機械全產業鏈。長沙已成為僅次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和日本東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
5月13日,湖南、山東、浙江三省共同發布《加強區域產業鏈協同合作推進工程機械產業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在共同構建全面合作機制、共同服務三省工程機械企業、共同辦好聯合推介平臺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推動湘浙魯工程機械產業區域協同發展取得更大成效。”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洪杰說。
隨著疫情結束、宏觀調控力度增強等利好影響,國內工程機械市場逐漸呈現回暖趨勢。國際市場方面快速復蘇、行情景氣度正在提升,工程機械行業可預見將迎來反彈。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辦公廳主任高東升認為,未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力爭在系統控制、液壓等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方面取得新突破,促進高端產品推廣應用,培育壯大優質企業群體,支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配套企業。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加強品牌培育與國際推廣,持續提升中國制造品牌形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