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產品創新、引導投資方向到參與養老金融,公募基金為實體經濟融資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凈值規模合計13.79萬億元,進一步逼近14萬億元。
目前,國內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公募基金通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扶持新興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彰顯。在這個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增加,公募基金升級投研實力成為提升支持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動力。
海富通基金表示,公募基金通過發揮專業優勢,挖掘、支持優質企業,匯集、引導大眾資金流入優質的實體企業。未來,公募基金將進一步以高效的融資方式,優化資產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支持公募為實體經濟“引流”
20多年來,公募基金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發展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公募基金通過產品的不斷創新為實體企業融資開拓新渠道。以ETF產品為例,國企改革ETF、央企結構調整ETF等一系列創新ETF的推出,有助于盤活存量資產,提升基礎資產的流動性,助力國企改革。另外,公募基金通過投資衍生品市場,發掘基礎資產的真實價值,提升價格發現效率,促進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今年以來,ETF規模的爆發式增長成為市場亮點,為實體經濟引入可觀增量資金。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ETF基金(非貨幣)規模已達5864億元,并有望進一步突破6000億元。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助推經濟轉型升級。比如,在科創板首批上市的25家企業中,公募基金網下配售獲配金額在總配售金額中占比達64%,其在改善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促進創新創業企業直接對接資本市場、扶持新興經濟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工銀瑞信表示,公募基金通過深入研究科技動向、產業發展趨勢、公司治理和經營戰略,發現符合國家戰略、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引導市場理性投資、價值投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持續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此外,公募基金還通過參與養老金融,為長線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起到橋梁作用。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已發行養老目標基金達58只(A、C份額合計),規模合計214.2億元。同時,基金管理公司還受托管理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各類養老金,市場份額占比近50%。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公募基金行業通過專業化投資運營,在實現社會養老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也為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提供了長線資金,在連接養老資金和實體經濟上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公募支持實體經濟能力提升
近年來,公募基金以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為錨,充分挖掘了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興經濟。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公募基金如何優化并用好這兩個錨推動實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的關注焦點。
今年以來,外資的持續流入在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公募基金的價值投資理念不斷進化。“外資不斷加碼中國核心資產,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占比也逐年提升。個股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商業模式的優劣,以及競爭的格局和壁壘越來越被看重。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公募基金必須加快步伐與國際接軌,塑造價值投資標桿的形象。”業內人士表示。
價值創造源自前瞻,前瞻發現源自研判。海富通基金指出,投資已從靠天吃飯的草莽時代,轉向系統化、流程化的工業時代。公募基金需進一步發揮人才和平臺優勢,堅持扎實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完善升級投研體系的考核機制,打造開放高效的投研平臺,最終通過體系化的團隊作戰,挖掘出具有核心技術、行業領先、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實體企業。此外,無規矩不成方圓,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需要制度和紀律的規范。公募基金需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內部紀律手段,嚴格控制換手等投資行為,將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落實于行動。
科創板的誕生促進了公募基金投研能力的升級。博時基金指出,對于公募基金而言,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作用,與時俱進升級“價值投資”理念,發展與科創板定位和功能相適應的研究和投資方法,充分發掘科創企業的潛在價值,引導金融資源逐步向符合國家戰略、掌握和突破核心技術、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科創企業進行配置,同時讓國民分享經濟轉型升級、科創企業快速成長帶來的紅利。
不少基金公司正在加大科創板投研能力建設力度。以華南某大型基金為例,據介紹,其主要突出兩大能力建設:一是對于上百個細分產業,要建立完整的產業資源體系和動態跟蹤體系,特別是加強對新技術、新領域的覆蓋,打通一二級市場;二是對于核心資產,要充分吃透市場定價模式并提升定價能力,特別是加強對新業態、新模式的估值體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