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基金深陷弘亞數控,現在知道華夏基金平穩增長今年業績為什么衰)
作者/《壹財信》修文
華夏基金一直是公募基金行業的龍頭公司,而在王亞偉時代,華夏基金旗下的產品業績更是被投資者交口稱贊,但如今的華夏基金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
不僅旗下六成產品業績在今年都出現虧損,而且華夏平穩增長剛在今年一季度重金買入弘亞數控之后,該股股價就遭遇雪崩,如此“神操作”也就不難理解該基金今年為何有糟糕業績了。
弘亞數控股價玩“高空速降”
華夏平穩增長悲催跟跌
于2016年12月份上市的弘亞數控,頂著板式家具機械新龍頭的名號,在2017年里股價狂奔,一年時間漲幅高達258%以上,如果從剛上市時看,其股價已從12.94元暴漲至2017年10月份的最高點70.95元。
也許是受到牛市氣氛的影響,在去年一季度時,就有基金大筆買入該股,不過早期進場的基金如今早已獲利離場。弘亞數控公布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的基金公司如今已經變成華夏平穩增長、交銀施羅德藍籌、上投摩根卓越制造,三只基金分別持股126萬股、80萬股、74萬股,并且同是在一季度新進買入。

然而根據弘亞數控的走勢,自2017年四季度創出高點之后,該基金在今年一季度跌幅達13.97%,在二季度微跌0.43%之后,又從7月份至今下跌了21%以上。
根據交銀施羅德藍籌和上投摩根卓越制造公布的二季度前十大重倉股看,兩只基金在弘亞數控上的持股市值均未達到級別,所以并沒有出現該股的身影。相比之下,華夏平穩增長在一季度剛剛買入,就一舉將弘亞數控作為第二大重倉股持有。
到了二季度,在原第一大重倉股晶盛機電被減持的情況下,弘亞數控被動升至第一大重倉股的位置。根據持股數和持股市值計算,華夏平穩增長持有弘亞數控的成本價在一季度為53.38元,二季度微降至53.15元。不過,這與如今弘亞數控41.80元附近的價格相比,還是下跌了21%。

不僅如此,《壹財信》注意到,身為以平穩為主題的華夏平穩增長,卻把重倉股過于集中在裝備制造領域,比如吉艾科技、建設機械、鄭煤機、三一重工、浙江鼎力等均屬于此類。
眾所周知,如今正值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的新時期,以地產、基建為主的工程機械本身就風雨飄搖,其他小眾裝備領域也不被當下的投資者所看好。而且與大多數機構不同的是,該基金的重倉股中即沒有保險、銀行這類低估值,資產質量向好的公司,也沒有食品飲料這類受益消費升級和現金流強勁的公司,平穩增長一說實在毫無基礎。該基金早在2006年發行時的投資理念闡述為“以價值投資理念為基礎,通過嚴謹、深入的基本面分析,追求具有健康、可持續增長潛力的股票”,現在來看,基金經理對增長潛力一詞的看法也是與眾不同。
基金經理彭海偉風格跟不上趟
近年來接連遭遇業績窘境
其實成立于2006年的華夏平穩增長的累計收益還是非常可觀的,但其現任基金經理彭海偉,從2015年2月9管理至今的3年又時間里,任職回報卻是-19.51%。2015年時,其憑借重倉成長股而獲得了44%的回報,但2016年,這一風格遭受重創,當年基金收益率下跌達26.57%,遠遠高于同類平均水平。
在2017年里,彭海偉又錯過價值藍籌股飆升的行情,從當年的前十大重倉股看,彭海偉的選股雖然降低中小創的比例,但也忽視了大盤藍籌股。在2017年四季度時,才后知后覺的買入了瀘州老窖、國光電器、華友鈷業等此前表現強勁的股票,但可惜白酒、家電均買在了高位,導致當季度基金凈值就出現了虧損,并回吐了前三個季度的上漲,最后無奈錄得負收益,而2017年同類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漲幅卻在10%以上。進入到2018年,盡管其改變了重倉成長股的套路,轉而投向機械行業,但在市場普跌的影響下,該基金繼續虧損了17.64%。從2015年彭海偉管理的近三年來,該基金的收益表現一直不佳,晨星風險系數為28.88,評級為高風險。
而另一只由其管理了3年多的基金,華夏新經濟混合在近3年的業績表現也同樣一般。僅在2017年里實現了正收益,這主要得益于其重倉股了銀行股的原因。但今年其重倉股的風格與去年先比,并沒有太大變化,這也導致了其今年受累于藍籌股的回調,進而令基金業績虧損了13%。不過該基金的晨星風險系數并沒有華夏平穩增長高,僅為18.64。
在不同的基金下,這位曾任原中信基金研究員,華夏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現任華夏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累計管理經驗達4年的基金經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風格,也許是市場行情過于蕭條,亦或者是管理難度太大,兩只基金業績都不理想,而且在市場近年來行情快速變化下,彭海偉的持股風格似乎總有跟不上趟的感覺。
不過客觀的看,彭海偉管理的基金今年來的業績遠比眾多華夏基金旗下的其他產品要強很多了,今年華夏基金旗下所有產品中,出現虧損的基金數量已經超過了六成,而跌幅在20%以上的就有1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