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陸續出爐。截至目前,已經有28個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GDP數據。其中,廣東以77191.22億元的規模繼續問鼎,江蘇、山東、浙江分別以72199.6億元、62309.4億元、43199億元的規模緊隨其后。另外,河南、四川和湖北的前三季度GDP總量均突破了3萬億元大關,分別為39055.64億元、33892.94億元和30509.42億元。
從經濟增速來看,28個省份中,有17個省份GDP增速跑贏或持平全國,19個省份跑贏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6%的經濟增速區間下限。其中,云南、貴州、西藏增速分別為8.8%、8.7%、8.7%,表現十分搶眼。實際上,近年來,不少中西部省份(例如四川、河南)的經濟增速普遍高于全國。據悉,貴州已經連續35個季度位列各省份GDP增速前三名。“西部經濟快速增長主要體現在工業方面,這和國家的西部開發政策密不可分。”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前三季度,貴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6%,高于全國4.0個百分點。其中,酒、煤、電、煙四大支柱行業合計增加值同比增長13.3%,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2.1%。同期,云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增速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李建軍進一步表示,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低廉、資源豐富、產業承載能力強。傳統外資和沿海代工廠大舉進軍西部省份,為西部省份帶來了投資,也帶來了人口和消費,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另外,隨著“一帶一路”成果不斷落地以及多條對歐貿易鐵路貨運班列開通,西部地區從過去的內陸變為了對歐貿易的前沿,獲得了對外貿易發展的良好機遇。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中西部省份經濟增速基數較低;另一方面,近幾年,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基建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也主要通過基建投資發力,對中西部地區經濟起到了較強的拉動作用。不過,唐建偉強調,中西部省份是否可以維持高速增長還要看是否有核心產業。在嚴控地方債務風險的背景下,部分省份依靠債務擴張推動基建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徑不可持續。從經濟結構來看,多地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例如,前三季度,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其中,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優勢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68.6%。重慶市九大支柱產業除汽車外均實現平穩增長,其中,材料產業和電子產業增速分別為16.9%、13.2%,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1.2%。此外,數字經濟成為部分省份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增長20.9%,占GDP比重為34.8%。其中,廣東省規模最大,超過4萬億元;貴州省增速最快,超過20%;北京市占比最高,超過50%。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后發趕超和轉型發展的突破口。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數據顯示,該省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0%以上,2015年至2017年,數字經濟增速連續3年全國第一,其中,2017年增速達37.2%。不過,也有部分省份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困境。數據顯示,山東省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62309.4億元,增速為5.4%,GDP規模仍然居第三位,但經濟增速處在28個省份中的倒數第三位。“當地最大特點是傳統制造業規模龐大,對鋼鐵、煤炭、化工產業依賴度較高。”李建軍認為,工業不及預期成為了山東經濟增長的最大拖累。前三季度,山東第二產業增加值27011.3億元,增長2.5%,而全國增速均值是5.6%。據統計,全省傳統產能占工業比重70%左右,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比重70%左右。目前,山東工業正處在產業結構換擋期,淘汰落后產能相對較快,但轉型需要時間,因而出現了經濟增長乏力局面。李建軍表示,下一步,山東仍需要加大要素投入,加快新項目審批和落地,發揮投資穩增長作用。同時,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建設,吸引國內外資本,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布局和發展,盡早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同時,要利用好山東人口大省優勢,提升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促進內需增長。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各省份能否完成預期增長目標備受關注。李建軍預計,各省市能夠實現年初定下的增長目標,經濟增長的支撐因素還較多。一是隨著國家和地方政策保障措施的不斷出臺,穩投資力度會有所加大,固定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會出現回升。二是短板領域、高技術領域投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起到支撐作用。三是消費環境改善,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費和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的“穩定器”作用不斷鞏固。四是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拉動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