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四年接續努力,回天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得到優化提升,城市發展痛點有效解決,回天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得到更好滿足。力爭到2025年,回天地區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缺口將基本補齊,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升,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努力將“回天有我”治理創新品牌打造成基層治理的樣板,初步建成宜居宜業、充滿活力、美好幸福的新家園。
打通道路堵點,建立宜居之城
林萃路道路工程南起北五環路林萃橋,北至昌平區回南北路,設計為城市主干路,全長7.6公里。然而,這條城市主干路卻曾是困擾回天地區多年的問題。
“西三旗北路至黃平東路約1公里路段受拆遷影響存在斷點,經過該路段時都需要從立湯路、八達嶺等路向東、西繞行。”北京市交通委發展計劃處副處長李松表示,“而這些繞行道路也是擁堵路段,這使回天地區居民日常出行都要面對擁堵問題,尤其是早晚高峰期,問題更為明顯。”
不過,目前這種情況已經獲得了大幅改善。據介紹,自2018年底具備進場施工條件以來,該工程繼續實施下穿鐵路框架橋及兩側道路和附屬設施工程,下穿鐵路框架橋總長141米,采用四孔結構形式,機動車道為雙向6車道,并設置獨立非機動車道,該項目工程最終于2020年6月30日完工通車。
“該工程建成后成為回龍觀地區連接中心城區的一條重要城市主干路,可有效分流京藏高速通勤車流,提升回龍觀區域的交通通達性,為海淀、昌平兩地居民的出行帶來便利。”李松表示,“這對沿線地鐵8號線和13號線進行暢通的換乘服務、完善回天地區路網架構具有重要意義。”
打通堵點,不僅需要貫通主干道,還需要施加更多道路措施。李松表示,在此方面,回天地區完成了北郊農場橋改造工程,將北郊農場橋由原雙向2車道改造為雙向4車道,改造后的北郊農場橋高峰時段通行車輛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一。同時,還開通了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回龍觀至上地全長6.5公里的自行車專用路。“2020年自行車專用路西延3.8公里,解決了中關村軟件園上班人員的最后一公里。”李松表示。
在交通層面,回天地區的發展卻不止于此。李松表示,回天地區改造回龍觀地鐵站外安檢設施,新建安檢廳1250平方米,安檢能力已提高至原來3倍以上。同時,正建設“一橫一縱”(一橫北清、一縱安立)、“五通五暢”交通主干路(已建成通車文華路、林萃路、北苑路北延3條縱向道路,正在推進7項,預計2024年底陸續建成通車),屆時回天地區主干路網將基本建成。
“接下來,將在回龍觀京都兒童醫院、回龍觀育新學校、天通苑太平莊中街三個地區建立三個停車場,預計建成后將新增停車位1400多個。”李松表示。
建立產業集群,增添城市活力
天通科技園位于天通苑中部核心區,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主要包含1棟青年創業公寓和10棟產業空間,科技園聚焦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新消費、新文娛產業,打造職住一體型創業生態社區。
“在這里,既有人才優勢,也有地區優勢。”將公司地址定于天通科技園的網際星辰公司商務負責人大鑫表示,“粗略估計,天通科技園附近與我們同行業的相關人才就有數萬人,這有助于我們進行交流合作,共同提升。”
“目前,天通科技園項目入駐企業員工大多數居住在周邊區域,基本實現職住平衡。”北京昌發展產業運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茁表示,“其中,已入駐的就業人口874人,包含附近就業人口444人,未來將帶動就業人口約1800人。”
此前印發實施兩輪回天行動計劃中曾提出目標,將在2025年結束前建成一批雙創社區和雙創孵化器,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目前,天通科技園一期成功引進新文娛、新消費賽道優質企業51家,TMT企業12家,產業聚集度近80%。
“項目正在加快抓緊建設、推進招商,全部建成運營后,天通科技園未來將匯聚近1000家企業,帶動區域就業人口萬余人,打造集活力辦公、綜合商業、產業服務為一體的職住平衡示范樣本。”李茁表示。
而在回天地區,已累計建成投用騰訊眾創、龍域中心、科教中心等雙創載體24家,增加雙創空間近60萬平方米,引入智能硬件等領域項目團隊1700余個、從業人員2.8萬人,就近就業比例超過60%。
均衡醫療建設,激發幸福生機
“以前都得開車去30公里外的市中心,但是現在家門口就有一家三甲醫院,走兩步就能來看病。”家住金域華府的就醫者張女士表示。
據了解,北京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既是回天計劃實施以來北京市促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民生項目,也是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方便患者就醫、保護老城風貌的多重樣板。
“通過三個月的時間,新龍澤院區完成了應急改造,并于2021年6月投入使用,目的便在于使回龍觀西部地區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二級巡視員、改革發展處處長樊世民表示。
據悉,新龍澤院區已開設45個科室,主要承擔為周邊及回天地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同時,門急診、醫技、住院等功能齊全。
積水潭醫院副院長趙興山表示,新龍澤院區于2021年6月開診以來,有效地彌補了回天地區西部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受到了周邊居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肯定。目前,該院區日均門急診量已達2500人次左右,總體運行平穩有序。
“初步估算,僅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的建立,就能讓近30萬人的醫療服務更加便利。”樊世民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為了讓曾經的“睡城”煥發出幸福生機,回天地區統籌推進醫療設施標準化建設與均衡化布局,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兩輪行動計劃共實施醫療養老類項目20個,除建成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外,還建成霍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4個項目,增加床位1000張,增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處,醫療設施便利度提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