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2月6日,短視頻平臺抖音通過“抖音直播”賬號發出公告,稱將對嚴重不良導向的直播內容進行監督,視情節程度予以封禁、關閉賬號或回收賬號處理。據悉,抖音平臺自2022年1月以來已經處理了超9萬個違規直播間,回收賬號超3萬個。
(圖片來自:抖音APP)
隨著直播電商的興起,不少商家為了吸引更多關注度,往往會采取不同的引流手段,像常見的直播預告、多平臺導流已經不再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劇本式帶貨”成為了新的熱點。早在今年3月,央視“3.15晚會”上就曝光了不良導向的直播帶貨問題,某著名金飾品牌在官方直播間上演“搶劫”、“走私”大戲,誤導消費者們以為“撿到大便宜”,紛紛下單購買。從曝光的數據來看,不少珠寶、金飾品牌都加入到了這種“雷人劇本”的陣營中來,中國黃金旗艦店一年的直播銷售額就能突破6億元,相當夸張。
(圖片來自:抖音“市場監督管理局”)
當然,“搶劫”這種毫無邏輯的劇本還是能被大部分消費者一眼看穿,畢竟號稱原價200萬的原石被“砍”到僅售19萬,任誰也無法確信當中毫無端倪,但別的劇情可就不一定了。據抖音官方公布的數據稱,在過去11個月時間里,不少被封禁的直播賬號都是通過前期的“人設”鋪墊進行帶貨直播,像是營造山區貧窮人設、被丈夫拋棄的妻子或是留守鄉下的獨居老人,豐富的短視頻劇情使這些角色深入人心,騙取粉絲們的信任,再到直播間“收割”一波商品回扣,手段相當高明。而這些劇情之所以能成功“騙”到觀眾,主要還是營造的人設、設計的劇本足夠接地氣,這些故事往往充滿悲劇色彩,更能激發消費者們的同情心。
(圖片來自:抖音“麻辣圖文”)
事實上,編造劇本并不是整個“鬧劇”的核心問題所在,而是過于逼真的劇情、不良的導向帶來的影響十分惡劣。正如某個金飾品牌,在直播間中上演“與緬甸寶石商走私、砍價”等劇情,這顯然是違法行為,傳播這樣的劇情確實不太合理。另一方面,大多數利用人們同情心的商家都沒有篩選商品質量的過程,導致這類賬戶出售的商品質量堪憂,投訴無門。但抖音直播的審核其實已經是眾多平臺中比較嚴格的,就連僅僅是在直播間發表“內涵”言論的張蘭女士,也曾被多次警告、封停。
(圖片來自:抖音APP)
除了直播間之外,不少短視頻內容也在劇本化,盡管部分劇本確實很精彩,但也容易讓觀眾們被精心設計出來的人設所迷惑,畢竟短視頻平臺的宣傳口號就是“分享美好生活”,不少未成年人、老人確實會相信這些“劇本”是真實的。不得不說,電商直播已經成為了電商業最具活力的一個分支,但無論是劇情、商品都需要消費者有一定的自辯能力,一不小心就容易卷入“騙局”,這樣一來,消費門檻反而比傳統電商平臺還要高。
(封面圖片來自:抖音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