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視點:A股2018年“中考”答卷出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碩果 )
在滬深交易所的今年半年報總結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果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研究論證到提出改革方案再到深化實施,已經將近三年時間了。在這三年中,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經濟增長新舊動能的轉換也在有序進行中。這些變化都可以在今年的上市公司半年報中看到。
上交所稱,上半年,上游行業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績較為突出;中游行業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環保約束增強,運行規范、技術先進的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凸顯,凈利潤增速表現突出。
具體來看,在上游行業中,石油行業實現凈利潤696億元,同比增加75%;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凈利潤88億元,同比增加75%;但受煤電聯動等因素影響,煤炭行業實現凈利潤460億元,同比增加4%。在中游行業中,化工行業實現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增加63%;鋼鐵行業實現凈利潤296億元,同比增加134%。
僅從上交所公布的上中游行業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增幅就可以看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實給這些行業帶來了巨大改變。
與上交所交出的靚麗答卷不同,深交所從另外一個角度闡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深交所稱,上半年上市公司“去產能”、“補短板”效果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但上市公司在“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等方面仍面臨較大壓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解決企業融資問題,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仍是企業的切實需求。
滬深兩個交易所之所以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感受不同,可能與兩個市場的企業行業結構有關,上交所偏重于傳統行業的大藍籌股,深交所重心則是創新行業的中小盤股。
但是,滬深交易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上則有著相同的感受。
上半年,滬市一批先進制造、科技創新、新興服務和消費公司業績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實現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加5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凈利潤100億元,同比增加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凈利潤83億元,同比增加36%。
同期,深市95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有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3.32%和20.77%,展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
此外,上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滬市實體行業企業實現凈利潤約0.6萬億元,同比增長25%;金融行業實現凈利潤約0.9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體行業企業凈利潤增速遠高于金融行業企業。實體行業對滬市公司整體凈利潤貢獻占比達到41%,同比增加4個百分點,國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已初見成效。
深市上市公司在現金分紅方面則令人艷羨。今年上半年,深市46家公司披露年中現金分紅方案,合計分紅金額129.79億元,同比增長113.50%。
從以上幾組數據可以看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結下了碩果。接下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增強,上市公司業績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