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查詢工具們正在加速破圈。
(資料圖)
幾乎所有的熱門新聞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而且,更加廣泛的使用者是普通人,而非專業人士。比如最近被熱議的擁有35家核酸公司的張姍姍,新聞中的大量關鍵信息,都來自商業查詢平臺天眼查。關注此事的網友們順藤摸瓜,在推動真相浮出水面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
原本活躍于B端市場的商業查詢工具,找到了越來越多與普通用戶相連接的應用場景。善于使用工具的年輕人,已經習慣在面試、相親等重要決策之前,先上天眼查等平臺,查詢對方信息,以掌握相對的主動權。
很大程度上,這些查詢工具們起到了打破信息孤島的作用。而神秘面紗的掀開,不僅讓數字世界獲益,也正在、而且程度越來越深地,改善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多體驗。
這場進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01 場景
阿花是一家在《財富》全球500強排名居前的央企下屬子企業品牌部員工。2022年5月,她接到了一個任務:修改公司已經過時的百度百科詞條。
參考同行的百度百科時,阿花驚訝發現,很多公司的百科首頁重要位置,都加上了自家在“愛企查”上的工商信息和知識產權信息。2020年8月,百度推出愛企查,正式殺入商業查詢市場。日均瀏覽量巨大的百度百科,成為它的重要展示平臺。
有趣的是,阿花發現,在百度增加愛企查信息的步驟“非常簡單”。找到在線客服,提交相關資料,一天之后,阿花公司的百度百科上就出現了愛企查的相關內容。對比之下,百度對詞條文字的審核要嚴格得多——因為屢次被打回,阿花花了幾個月,才完成了對相關內容的修改。
顯而易見,百度給愛企查開通了綠色通道。
不過,這樣的支持,并沒有讓百度在商業查詢工具的市場上獨占鰲頭。它入場不算早,前面有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等“前輩”——即使按照百度官方說法,2016年推出的百度企業信用算是愛企查的前身,但這位前身的市場知名度始終沒有打響。此外,愛企查口碑也不算太好,在黑貓投訴和知乎等平臺,存在諸多比如亂扣會員費、缺數據、更新慢的吐槽。
即便如此,百度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塊業務。原因很簡單:這塊蛋糕足夠誘人。
關于企業信息查詢的市場需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曾在2022年8月披露一組數據:自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2016年12月22日)至2022年6月30日,累計訪問量已達到2609.95億人次,累計查詢量271.57億人次,日均訪問量1.29億人次,日均查詢量1346.41萬人次。
那么,中國商業查詢市場的蛋糕又有多大?根據易觀分析近日發布的《透視用戶需求深挖服務潛力:2022中國商業查詢行業洞察》報告(以下簡稱“易觀報告”),中國商業查詢行業的總體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500萬。而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2021年中國商業查詢行業研究報告》,中國商業查詢用戶規模在2020年已達到4.79億人,預計2022年將增至5.89億。
至于用戶群體,除了常規的企業用戶和政府用戶,個人用戶的數量也在明顯攀升,其中既包括銷售、金融從業者、媒體人等職業化的專業群體,也包括使用場景更加豐富的、以年輕人為主的大眾群體。
根據易觀報告,個人用戶的付費意愿也在不斷上升,其中,銷售在付費用戶中的占比高達30%——對于這個群體而言,信息掌握的多寡與業績直接掛鉤。
而以年輕人為主的大眾人群,目前的查詢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生意場景,其中,求職場景占比超過50%,生意盡調占比超過30%。而62%的用戶會使用天眼查,使用企查查和啟信寶的用戶分別占比22%、18%。
年輕人也正在賦予商業查詢工具們更多靈活的應用場景,比如相親。
“如果你的相親對象或網上認識的交友對象自稱是老板,那么請先做好背調。天眼查、企查查、啟信寶,都可以用起來。”有網友在新浪微博如是表示。
有新聞稱,一位回老家過年的姑娘被安排相親,相親對象開著寶馬出場,大談經商之道,行為可疑。她靈機一動打開天眼查一查,才發現他自身風險和周邊風險信息都非常多,甚至涉及多項民間借貸糾紛。
02 進化
潘長江曾經在小品《皮包公司》中生動刻畫過這類公司的模式:一個人在一個皮包里放一個公章、一個營業執照,就可以拉大虎皮做生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皮包公司在中國滿天飛,無論是春晚小品還是《我愛我家》等情景喜劇,都對其進行過呈現。
信息數據公開與社會信用體系的搭建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干掉了1.0版本的皮包公司們。
2013年3月,《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2013年7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開通。2013年10月24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臺面向社會開通。2014年2月,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后改名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
如今看來,2014年也是中國商業查詢市場的“元年”,天眼查、啟信寶、企查查均在這一年成立。
這起初只是一門純B端生意,早期占據主要競爭地位的是企查查與啟信寶兩家。B端市場規模小、競爭激烈,當玩家們被迫去拓展C端市場,競爭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新人不斷入場,根據統計,到2016年初期,這個市場的玩家一度甚至高達四十多家。
其中,第一階段尾聲處,企查查、天眼查、啟信寶基本形成三家鼎立之勢。但進入第二階段后,天眼查逐漸后來居上,啟信寶則開始掉隊。
TalkingData和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7年,天眼查月活躍用戶開始超過企查查。2017年8月,天眼查創始人柳超透露,以百度指數衡量,天眼查已是行業第二名的5倍、第三名的9倍,日均訪問在千萬級。TalkingData數據還顯示,從2019年4月起,天眼查人均單次使用時長趕超企查查。
關于格局變化的原因,坊間說法不一。
一個主流觀點是,商業查詢市場非常依賴廣告投放,考驗的是融資和營銷推廣能力。這是啟信寶的劣勢所在。2022年6月,啟信寶母公司合合信息在上交所科創板更新第二輪問詢時,曾就啟信寶付費用戶比例、新增付費轉化率持續下降表示:商業大數據C端App市場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競爭情況,主要競爭對手天眼查與企查查近幾年在廣告宣傳方面投入了較大力度的資源,競爭激烈,百度上線了自有的企業查詢平臺“愛企查”,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爭。
當然,決定一款工具市占率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其本身的技術與服務能力。比如天眼查率先創立了中國商業世界的“數字孿生”,不僅將城市里復雜的商業關系可視化呈現,還實現了對風險從預警到洞察的全方位把控。
在C端的成功破圈,讓天眼查逐漸穩固地位。易觀報告顯示,目前,天眼查占據了中國商業查詢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滲透率為77.4%,企查查與啟信寶位居二三位,市場滲透率分別為18.9%、6%。愛企查名列第四,市場滲透率為0.5%。
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體現在互聯網世界里,就是優質流量會日益向頭部平臺集中。
前瞻產業研究院于2018年披露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 月,天眼查的活躍用戶規模為275.2萬,占信用服務應用活躍用戶的比重為31.6%。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2021年中國商業查詢行業研究報告》,天眼查在2021年的市場滲透率高于60%。到2022年時這個數字則增長至77.4%,上升趨勢極為明顯。
03 趨勢
商業記者陳實是商業查詢平臺的深度用戶,對他而言,后者就是和錄音筆、電腦同樣重要的工作工具。
他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都是記者從類似于天眼查、企查查這樣的平臺深度搜索出來的。這些新聞,包括“居然擁有35家核酸公司的張姍姍是誰?”“中國有多少企業可以生產口罩”“2021年,中國新增多少檢測試劑相關企業”,甚至是“中國有多少家辣條相關企業”。功能逐漸進化的商業查詢平臺,已經可以分省別、分精細時間段,以可視化的形式顯示數據,方便記者、金融從業者等人士,研究行業趨勢與動態。
眼下,商業查詢平臺尚處于上升期,蓬勃的市場需求正在源源不斷轉化成為行業的增長動力。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它的杠鈴模型已經相當明確。
垂在杠鈴兩側的重頭戲,一個是專業化,一個是大眾化。
專業化,指的是商業查詢平臺需要把自己建設成為“數據分析師”,具備大信息量、高頻更新、深度分析的輸出能力。
“專業人士是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的,比如財新通包年會費是648元,我也買了。對記者來說,這相當于在添置‘生產工具’。”陳實說。在信息泛濫與過載嚴重的時代里,誰能甄選出最有效的信息,誰就能吸引更多的付費會員用戶。
大眾化,指的就是接地氣,能滿足更廣泛的場景需求,比如有效規避招聘風險。
2017年,大學畢業生李文星死亡事件曾轟動全國。他在一個招聘平臺上拿到了北京科藍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的offer,去天津入職,沒想到那是一家假公司,他誤入了傳銷組織,不到兩個月后便去世。
在知乎等社交平臺上,不乏網友探討如何鑒別騙子公司的知識,其中被反復提及的,就是要去企業資質查詢網站查詢,“根據天眼查的信息,李文星所應聘的公司,在天津并沒有分公司”。一位網友提到,如果李文星當時了解到這些信息,就有很大機會能識破騙局。
“在未來,大眾需求場景還將不斷拓展,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易觀報告指出,在未來,商業查詢將從目前的求職、消費、投資,延伸到求學、養老、就醫、旅游、社交娛樂等場景。
此外,易觀報告提出,商業查詢未來還有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增值化管家化,即,為企業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務,一是為政府提供管理抓手,助力政府部門的數字化、數智化提升改造。目前,使用商業查詢的政府部門用戶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占比高達67%,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只占33%,隨著數字政務服務的不斷下沉,商業查詢工具也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競爭會是綜合實力的持續比拼。即便是市場領先如天眼查,也無法高枕無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