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6年,樂僔和尚云游,不經意間抬頭向三危山方向望了一眼,只見山上金光萬道、璀璨光明,仿佛有千佛化身。他決意在此坐禪修行,開鑿了敦煌的第一個洞窟。此后一千年間,無數能工巧匠在崖上揮灑創意,為后世留下了一座無與比擬的璀璨文化寶庫。
【資料圖】
元代以后,海運興起,敦煌瑰寶漸隱于風沙之中。直至近代,道士王圓箓落腳于此,開始修葺洞窟,偶然間發現藏經洞,讓敦煌重獲關注。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敦煌文保至此發軔,并于1950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幾代人守護,敦煌學入列國際顯學,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千年文化再獲傳承。
然而,文物消亡是不可逆的過程。敦煌研究院很早就意識到,要讓敦煌文物永續留存和弘揚光大,數字化是必然選擇。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研究院就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對文物進行高清、全景采集,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數十年的辛勤耕耘,“數字敦煌”積累了海量的高清資源。2016年,敦煌研究院上線了 “數字敦煌”專屬網站,將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圖像首次面向全球開放,但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條件,使用者以研究人員為主。近幾年,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在更大范圍開放“數字敦煌”的方法,其中如何對數字資源的使用進行授權與監督,確保資源的安全規范流轉,是推動大范圍共享的難點所在。
區塊鏈解“確權”之痛
在引入區塊鏈技術后,難題迎刃而解。12月8日,騰訊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打造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創平臺,6500余份高清素材在“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上線,原創證明以及后續授權、下載信息證據全部基于騰訊區塊鏈技術上鏈存證,解決了數字資源共享中的確權與授權難題。今后,所有人都可以通過開放素材庫,便捷安全地下載使用。
“數字敦煌”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偉業,在用物理、化學方法保護壁畫、雕像、藏經的基礎上,數字化手段是將這些古老藝術帶入接下來好幾個世紀最有效的手段。此次“上鏈”的內容,包括來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遺址的高清素材,也包括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取的專題內容,是“數字敦煌”資源中的精華。
如此珍貴的數字資料向全網開放,挑戰是不小的。在過往,一份文物圖片“無保護”地放在互聯網上,都會慘遭盜版、濫用,文博數字化因此被束縛住手腳。有沒有一種合理的技術手段,既能很好地維護文物數字版權,又能將它開放給更多的人,甚至引導大眾規范使用?
答案是區塊鏈。憑借其去中心化、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點,區塊鏈被廣泛應用于存證領域。此次6500余份高清數字化資源檔案“上鏈存證”,意味著這些素材的原創證明得到了存證保護,配合實名認證和數字水印技術,每一例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證,也支持了素材的規范使用。
在區塊鏈存證基礎之上,上鏈后的敦煌文物素材,還可以提升對外授權的流程效率。之前敦煌研究院每一次授權都需經過內部申請、審核,耗時從一天到一周不等。開放素材庫則基于用戶實名認證加上區塊鏈存證,每一份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證,就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完全開放授權。
金融科技突破“可持續”難題
文化學者余秋雨在其散文《莫高窟》中寫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飛天的舞女、反彈琵琶的樂人、神采飛揚的將軍,敦煌石窟是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博物館,也是半部中國藝術史,又是幾大文明交匯地,無比深厚而長久沉默。”
基于文物的文化創意越多,文化才能更生動、更有傳播力和生命力。開放素材庫項目也就是推動文博數字資源再創,促進文物活化的一次嘗試。
以往,在對文物素材再創的過程中,普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設計者找不到權威的授權渠道,二是沒有清晰的商業安排,再創素材很難繼續積累發展。開放素材庫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在授權方面,用戶完成創作后上傳,在通過審核后,作品即成為開放素材庫的一部分,通過平臺授權給其他用戶下載使用。在商業安排方面,開放素材庫引入騰訊金融科技,打造了一套智能分賬系統,用戶在下載再創作品時,其支付的版權費用將按約定自動流轉到相關版權方,促進創作者生態的正向循環。風控、反詐、反洗錢等底層技術能力則為資金安全合規流轉提供了切實保障。
來源: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官網
共創體系的建立,不僅鼓勵更多創作者加入到對文化數字資源的創新性轉化過程當中,而且,在未來更多商業合作可以基于再創打造新的內容IP,逐步豐富素材庫內容及完善授權場景,探索更多類型的商業化合作,讓授權資源庫實現更大的商業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構建起文化遺產在社會層面上,基于數字化創意的可持續發展。
解鎖文博數字化新模式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推動科技賦能文化產業,把先進科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引導和鼓勵文化企業運用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超高清等新技術,改造提升產業鏈,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重塑文化發展模式。”
的確,數字技術讓那些館藏多年的珍品、廣袤大地上的歷史遺跡,換了個形式獲得新生,以更真切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接觸、了解和欣賞。這個過程,也是年輕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在與文化的共鳴中,年輕一代認識到,過去5000年里,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而只有深入了解過去,才能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在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路上,騰訊和敦煌也共同走過了五年。這次騰訊拿出壓箱底的兩項技術——金融科技和區塊鏈,破解數字敦煌開放難題,意味著雙方的合作步入了探索應用前沿科技全真高清地呈現敦煌文化,讓大眾身臨其境感受敦煌的新階段。
事實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博行業數字化也經歷了兩次升級與轉型:第一次是在移動互聯網階段,社交、電商普及,文博行業借助圖文和IP衍生的方式實現了快速傳播;第二次變革時,人工智能、云計算、AR/VR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已經登上舞臺,文化遺產開始依靠這些技術實現高清的展示以及靈活的交互。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藝術與科學總是在山腳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頂上相遇。”對于敦煌研究院和騰訊來說,文博數字化如攜手攀登,正是文化與科技雙向奔赴的真實寫照。線上全真“數字藏經洞”重現萬卷藏書盛況,高清壁畫和書卷檔案“上鏈”開放,新的大幕已然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