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戰告捷。
開播2小時,由胡歌、吳越、張新成等主演的《縣委大院》首播酷云實時收視破2,“縣委大院”關鍵詞微信指數破億、且搜索日環比漲了205.97%,這兩組數據都打破了今年爆劇熱度的天花板。
毋庸置疑,《縣委大院》選取縣域治理為切入口,在制作理念上延續了典型的獻禮劇的正午式解法,突破尺度的社會議題剖析、老中青實力卡司的神仙打架、像素級還原的基層上班場景,似乎都繼承了《山海情》等劇把主旋律敘事落到實處的優點所在。
但《縣委大院》躋身爆款之路并不順遂,一個核心問題是,《山海情》等劇是依靠底層小人物摸爬滾打、走出大山的奮斗故事與觀眾建立共情,但《縣委大院》則全然站在領導視角敘事,似乎強要普通群眾去體諒、共情領導的不容易,這種敘事路線走得過于陡峭了。
不過作為“正午出品”的獻禮大部頭,《縣委大院》的成片質量無愧“精品”二字,后續劇情發展若能對目前的問題進行規避,我們還是很期待它后續走勢的上揚。而該劇彰顯出獻禮劇的正午式解法,也會為今后的獻禮劇項目制作提供積極參照。
議題尺度不輸《人民的名義》
獻禮劇的正午式解法之一:尺度。
在過往講述官場秘事的影視作品中,“尺度”是吸引非官場劇受眾關注劇集的首要看點,比如《人民的名義》的流量密碼主要是拿捏住了群眾喜看打貪官故事的爽感。
與《山海情》揭示大時代下底層人民的可視化苦難一脈相承,《縣委大院》可能是國劇史上首次大量觸碰基層發生的“老大難”干群沖突問題的劇集,數據造假、強制拆遷、工人上訪等議題皆是過往國劇不敢言說的范疇。
三條線串起了這些棘手的縣域治理問題。
第一條是頂層領導視角,以新上任的光明縣代縣長梅曉歌(胡歌 飾)為主軸,由他串聯并講述縣一級領導班底開會解決數據造假、工人上訪等基層問題的故事。
片中呈現了梅曉歌與縣委書記呂青山(黃磊 飾)、縣委副書記艾鮮枝(吳越 飾)等搭班工作的細枝末節,忙內務時艾鮮枝的果敢決斷惹人敬仰,出外勤時梅曉歌向全體遷墳鄉民鞠躬致謝的“小視頻”盡顯代縣長的親民風范。
第二條是戲劇沖突最大的強拆線,講述了城關鎮拆遷項目激化當地干群矛盾,城關鎮黨委書記喬勝利(王驍 飾)不得不請出以呂青山帶頭的縣委班子前往當地調停。
比較難得的是,這條線沒有站隊干部或群眾任何一方去鋪陳情節,釘子戶“民間紀檢委”老邱、榨油坊夫妻有過分搶奪利益訴求,亦體現出小市民爭取合法權益的某種英雄主義。而領導強拆固然損害某些群眾利益,但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對事不對人的智慧,也是為民做主的具象表現。
第三條則是遷墳事件觸發的干群關系線,講述了信訪局局長郝東風與不愿遷墳的親戚們開展溝通工作,并引發梅縣長向鄉民鞠躬等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故事。
這條線雖碰觸了遷墳難的大尺度議題,但干群溝通中展示出的縣級領導公私分明、鄉級干部帶頭簽字等情節,都與現實生活中鄉級基層生活形成了真實對照,該線可能是普通群眾代入感最強的敘事線之一。
可以說,以三條線展開縣域治理的干群工作圖鑒,《縣委大院》碰觸的大尺度議題確實極有看點。但在幾條過于零散的敘事線里,一方面戲劇沖突展示的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也造成該劇敘事主線和主題不明的問題,不知后續劇情能否對相關問題做出優化。
基層干部們的鮮活群像
獻禮劇的正午式解法之二:群像。
從《瑯琊榜》《偽裝者》開始,正午劇集給觀眾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以孔笙為代表的導演極其擅長構建一部劇的人物群像,比如胡歌、劉濤、王凱等前正午系演員都憑借《瑯琊榜》獲得了集體出圈的影響力。
《縣委大院》則是距《瑯琊榜》七年后,孔笙導演二度攜手胡歌進行合作。孔笙此次還充分動用與正午相關的經紀資源,祭出了集結老、中、青不同世代實力派演員的豪華卡司,勾勒出一幅鮮活的縣委干部群像。
中生代演員方面,胡歌繼梅長蘇后再度出演梅姓角色梅曉歌,在表演體系上也延續了梅長蘇式的表演體系,多用內斂隱忍的眼神、臺詞和動作演出內心戲,塑造了一個年輕有為、責任心強但綿里藏針的代縣長形象。
中生代的王驍則把一個鎮級書記喬勝利的形象演活了,這位在《風起隴西》《天才基本法》等熱劇里都異常搶戲的低調的“星二代”演員,用極富表現力的表演把一個鎮級領導演出了“大男主”的風范,怒罵往家里投石群眾的那場獨角戲張力十足。
老戲骨則成了劇情的主要推動者。
尤勇智飾演的“民間紀檢委”老邱身份特殊,既是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半個領導”,又是代表群眾發聲的普通小市民,與領導談話常備錄音筆,他的胡攪蠻纏自帶鋒芒,某種程度上他其實是一邊監督領導工作、一邊幫鄰里爭取權益的中間人角色。
在《清平樂》里出演鐵腕太后、在《掃黑風暴》里扮演強硬局長的吳越,可以說是《縣委大院》里對基層領導面貌還原度最高的角色。她一顰一笑的表演似乎都有專門設計,看她的表演就猶如你生活里遇到的女領導活靈活現地站在你面前。
新生代演出方面,張新成飾演的林志為是頗為吃重的角色。他作為剛畢業進入縣委大院工作的職場小白,幫年輕觀眾帶入其中感受體制內上班的第一課,他的這條故事線從新人角度觀摩縣委大院的具象工作,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領導線。
然而,演員表演也是該劇被詬病最多的地方。有網友認為胡歌塑造的梅曉理形象太理想化,與現實中縣級領導形象出入過大;還有人認為,黃磊出演的縣委書記表演出戲,看到會覺得他下一秒就要系上圍裙去炒幾個菜。
在犀牛君看來,胡歌塑造的基層領導身上,其實缺少的是與群眾打成一片的人味和煙火氣,這造成觀眾與之共情存在難度。至于黃磊,犀牛君倒認為他身上自帶的“精明”特質為表演增添了不少層次性,其實已從他此前頻繁出演的同質化小市民角色里跳脫出來了。
“沉浸式上班”的日常圖鑒
獻禮劇的正午式解法之三:還原感。
讓觀眾信服你劇里發生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幾乎是決定劇集成敗的最關鍵因素。而正午前作《山海情》《大江大河》的高口碑,正是因為他們拍出了最落地的脫貧致富故事和改革開放故事,讓觀眾極為帶入和信服那些故事。
《縣委大院》也沿用了這樣的優點,或基于生活化道具的布景設計,或動用了心理沉浸的視聽手法,該劇以多場景還原出了真實感極強的體制內工作氛圍,被在體制內工作的網友們戲稱為“跟著張新成沉浸式上班”。
這類話題能上熱搜,說明了《縣委大院》可主打的一個營銷方向是“體制內職場指南”。就如之前“廳局風”作為一種新世代審美在短視頻爆紅一樣,體制內職場的“領導學”有望成為《縣委大院》出圈營銷的一個爆點。
然而,隨著該劇劇情發展到第4集,我們發現《縣委大院》好似越發滑入一個“賣慘式”領導敘事誤區,3、4集出現了大段強調領導工作不易的煽情戲碼,這讓原本應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領導形象脫離了群眾。
這也是本劇敘事上一個硬傷。在現實中,能考入公務員體系的人鳳毛麟角,而群眾對公務員的態度也往往是“在其位,謀其事”,但《縣委大院》刻意放大基層領導開展工作的種種不易,可這種“賣慘”恰恰是群眾難以共情的。
總結來看,歷經《山海情》《大江大河》的主旋律創作實驗,《縣委大院》保持了正午制作獻禮劇的慣常水準,但選取領導群像敘事與觀眾情緒產生的錯位,為該劇的后續口碑走勢蒙上了一層陰影。
《縣委大院》爆沒爆,目前似乎還尚無定論。
關鍵詞: 縣委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