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向電氣化、智能化、數字化全面轉型,整個汽車產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合式迭代,汽車設計無法再用一個定義去滿足多元的用戶需求,無法再用一種語言去表達美學的全部。
同時,信息扁平化時代,由于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迅速演變,用戶面臨著更豐富的選擇,更多樣化的需求,其消費也開始趨于冷靜和理智,因此,產品在功能和設計上就需要滿足用戶的情感,以及對多元生活場景的需求。
(資料圖片)
基于這種消費需求的變化,12月28日,長安汽車在首屆汽車設計日上,發布了全新一代的設計理念“縱橫萬象”,用縱橫兩種無限延伸的意象符號來表達科技創新,包容萬象的理念。同時,在此次設計日上,長安汽車還發布了承載該設計理念的全新產品——逸達,以及全球首發的概念車型——VIIA。
其實,我們回看長安汽車以往的設計,其第一代設計理念稱為“動感生命”,風格更加強調力量感。這一設計主要被用在CS75、逸動等經典產品當中,收獲了不錯的市場反響,也讓外界初步形成了對長安品牌設計風格的認知。
第二代設計理念名為“新科技·智慧·美學”,這代設計重點放在了創新之上。無邊界格柵這一長安經典設計也來源于此,運用在UNI序列產品和概念車VISION-V上,整體辨識度非常高,讓人印象深刻。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車輛本身從A到B的移動工具屬性正在逐漸減弱,移動空間的屬性愈加突顯。相比家庭以及工作場景來說,車內狹小的環繞空間,更能帶來沉浸式的情感體驗。
日本知名工業設計師時曉曦就提出,汽車設計關鍵要擺脫 " 只是交通工具 " 的概念。當下,新一代年輕人將自我感受放在一個空前重要的位置,他們的生活方式、情感訴求都在不斷發生變化?,F階段很多造車新勢力品牌,還有一些科技行業也在從情感的的角度來做設計,不難看出未來情感空間這一概念,應該是各個領域的交互。
基于此,長安汽車推出了第三代設計理念——縱橫萬象,其核心是“縱之力”和“橫之境”兩種意象符號。
其中,這次亮相的逸達是長安全新設計理念體系下的第一款量產車。作為首款車型,逸達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平衡”,是一款家用緊湊型轎車。
逸達前進氣格柵仍為傳統的無邊框點陣式設計,兩側大燈組造型較為狹長,并同時在燈組末端進行了延伸,擴展至了側翼子板一側。
新車采用了10.25英寸的懸浮式全液晶儀表盤以及雙輻式多功能方向盤,中控中央采用了縱向布局的13.2英寸懸浮式多媒體觸控屏。
中控臺則設計成了雙層段落式的造型,中央通道區域搭配了游艇式的電子換擋機構,各處細節設計也讓車內空間的科技感得到更好的展現。
動力方面,逸達搭載藍鯨新一代NE1.5T渦輪增壓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70馬力,最大扭矩為260?!っ住鲃酉到y方面,新車將匹配7速雙離合變速箱以及前輪驅動系統,WLTC工況下油耗僅5.99L/100km。
此次亮相的VIIA則是長安汽車全新“縱橫萬象”設計理念中體現“縱之力”的產品。根據官方的解讀來看,“縱”是力量的象征,“縱之力”即為向外釋放自我能量,掙脫既有規則的束縛,長安想表達的是讓所有的用戶都能擁有盡情展現自己的舞臺,而每一個不同的自我中都蘊含著足以引爆宇宙的能量。
VIIA這款概念車如何來體現長安汽車“縱之力”的設計理念呢?從其駕駛模式上就可窺見一二。
根據官方介紹,VIIA主要由三種模式構成,駕駛模式、無人機模式、游戲模式。除了常規的駕駛模式之外,VIIA最有的意思的點,莫過于后面的無人機以及游戲模式了。
其中無人機模式,就像是延伸出去的另一雙眼睛,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同時,在新能源的大背景下,以用戶需求和用車場景為核心的產品研發思路,才是在時代浪潮中更好服務于每個出行者、贏得市場和用戶青睞的核心優勢。
也正因如此,VIIA概念車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采取了新的交互模式。其貫穿車身的tech-band由車輛前方向后延伸至側面、尾部,并整合了如雷達、探頭、電子后視鏡、生物識別等技術。VIIA從中間LOGO向兩側擴散出一組光束,與tech-band一起組成了光語交互系統。
當然,我們在VIIA身上依然能看到銳利的鯊魚鼻造型,這也是長安過往設計中非常經典的一部分。VIIA整車表面無任何凸起部件,鯊魚鼻讓車頭更為合理地劃開迎面的氣流,同時保持了整車線條的運動感。
內飾空間方面,也是這款概念車很獨特的一個地方,采用了獨特的三人座布局。當駕駛模式切換到游戲模式時,車門被打開,前排座椅側向移動,車內三位乘客便可打破前座與后座之間的局限,坐在一起打游戲。
小結
從兩款車型的設計語言來看,不難發現長安全新設計理念“縱橫萬象”強調的不只是一些設計的手法,還包括從視覺意境以及體驗氛圍著手,賦予設計更多藝術感,并與用戶產生情感的共鳴。
全新設計理念的加入,不僅有利于長安汽車在汽車設計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打造一個更獨特創新的產品形象。而且基于年輕人個性多元的消費群像,這一全新設計理念還有利于滿足用戶群體多元、個性、快速變化的審美需求。
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情感交互體驗或將成為車企與年輕用戶群體們溝通的又一重要渠道。中國汽車設計用20多年的時間,經歷了跟隨、模仿、趕超等多個階段,在新能源以及智能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去除了發動機、變速箱,更平坦的底盤也給中國品牌提供了更廣闊的設計空間。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常笑,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