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北京協和醫院周翔教授、劉大為教授、杜斌教授團隊在《重癥監護》(《Critical Care》)上刊發研究文章。這項研究通過回顧國家醫療質量控制系統中1267家醫院的質控數據,發現ICU的質控指標與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率、死亡率存在相關性。其中,對于降低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死亡率而言,過程指標比結構指標更值得關注。
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指機械通氣48小時后至拔管后48小時內出現的肺炎,是重癥患者面臨的嚴重院內感染之一。VAP發生的機制非常復雜,一直是國際重癥醫學界研究的難點與熱點。
周翔教授、劉大為教授、杜斌教授帶領的國家重癥醫學質控中心團隊通過回顧2019年國家醫療質量控制系統中與VAP相關的質控數據,探求ICU相關的質控指標與VAP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共納入了中國大陸1267家醫院,分析了10個相關的質控指標,其中包括5個結構指標(患者床位比、醫生床位比、護士床位比、患者醫生比、患者護士比),3個過程指標(氣管插管意外拔管率、48小時再插管率、應用抗生素之前病原學留取率)和2個預后指標(VAP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同時,研究也收集了各個醫院VAP最常見的致病菌以及最常用的抗生素信息。
研究結果顯示,這1267家醫院2019年VAP的發生率為5.03/千機械通氣日,VAP的死亡率為11.11%。VAP最常見的致病病原體是鮑曼不動桿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桿菌。
研究表明,所有的ICU結構指標都與VAP的發生率顯著相關,但與VAP的死亡率無顯著相關性。過程指標均與VAP的發生率存在相關性。氣管插管意外拔管率、48小時再插管率與VAP的死亡率存在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