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9日,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利用30米毫米波望遠鏡(IRAM)和麥克斯韋望遠鏡(JCMT)的觀測數據,中外天文學家在金牛座分子云中,發現了一個分子氣泡與外向流共存的特殊結構。這一恒星形成反饋的特殊結構,可能來源于金牛座T型雙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
所謂恒星形成反饋,是指恒星形成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可以被觀測到的動力學現象。這些現象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外向流、分子氣泡等。恒星形成反饋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對星際介質的演化至關重要。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帶領國際團隊,一直致力于銀河系內低質量恒星形成反饋的研究。最近,他們在金牛座分子云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分子氣泡,其中心有一個外向流。“這一分子氣泡結構是國家天文臺博士生段言在JCMT望遠鏡的一氧化碳數據中發現的。”李菂說。
這一特殊結構很快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接著,我們申請利用30米毫米波望遠鏡,對這一結構進行更高分辨率的一氧化碳觀測。這項觀測證實了我們的發現。”段言說,同時,蓋亞(Gaia)衛星的最新數據表明,這一個恒星形成反饋結構,可能來源于金牛座T型雙星。
在李菂看來,這一特殊結構的發現,為分子氣泡和外向流的共同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觀測證據。這一探測證明,即使是低質量的恒星,其動力學結構也能對分子云的空間結構及能量注入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順利升空與平穩運行,未來,研究團隊還將繼續致力于解開此領域的種種謎團,找尋更多樣的恒星形成反饋,探索它們對星際介質產生的更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