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月17日,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徑公路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橋”培森柳江特大橋合龍儀式在廣西象州舉行,標志著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象州至來賓段)全幅貫通,向全線通車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培森柳江特大橋。皮林采攝
培森柳江特大橋位于來賓市象州縣,由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直屬企業廣西新發展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橋長2578.9米,主橋采用(145+280+145)米雙塔單索面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橋,主跨長度位居目前同類型橋梁跨徑世界第一。自2020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項目聚焦“品質建造、快速建造、智能建造、綠色建造”四個建造目標開展了“基于BIM的主箱梁快速建造技術研究”等“十項關鍵技術”研究,促成了一批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價值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有力破解了工程痛點難點堵點,實現了“高品質綠色快速建造”的既定目標。
據悉,該橋象州岸墩址區卵漂石厚且巖溶高度發育,溶洞之間相互重疊、串通,單個溶洞的胸腔高度最大達25米,地質情況極其復雜,建設難度在廣西大橋建設史上罕見。面對難題,項目通過創新研發外圍穩固的高精度零干擾堰模一體圍堰結構,僅用時30余天即完成特大橋象州岸主墩承臺施工,縮短工期近一個月。公司還引進了廣西首臺260型全套管全回轉鉆機,較傳統工藝預計節約了1/4工期。
培森柳江特大橋主橋懸臂澆筑施工是該橋施工控制中技術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關鍵工序。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創新掛籃模板系統設計及施工方法,研發出標準化、輕型化、模塊化且裝拆方便的模架結構,創新采用鋁模板代替鋼模板,采用裝配式內模吊架代替傳統鋼管支架法施工,有效減少模板損耗、提升結構尺寸精度和外觀質量,提高施工效率。培森柳江特大橋單個懸臂澆筑梁段施工周期比已建成同類橋梁快4.2天,主箱梁總施工工期縮短約5個月,建造速度行業領先。
在斜拉索安裝過程中,項目通過BIM技術、優化安裝工藝工序,實現索導管快速精準定位;采用三維坐標法兩岸協同測量,準確定位各分絲管索鞍坐標,在主墩索塔上“穿針引線”,實現了全橋184個索導管和斜拉索完全對中,將安裝精度誤差控制在5毫米內。
目前培森柳江特大橋建設已完成總體進度的98%,接下來將進入防撞墻施工、橋面鋪裝等作業環節。大橋建成后將實現賀州至巴馬高速公路(象州至來賓段)全線通車,從金秀縣城到來賓市區可縮短40分鐘車程,有效解決東西片區交通不暢的“瓶頸”問題,縮短各縣(區)之間的時空距離,有力推動沿線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