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貝恩公司發布了《從“走出去”到“全球化”:中國科技/高端制造企業加碼國際化戰略白皮書(2023)》,對當下中國企業出海的外部局勢,思維陷阱進行了全方位分析,并借此給出了企業出海的六個制勝之道。
白皮書認為與20年前相比,中國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地緣競爭加劇、國內經濟增速換擋,以及企業國際競爭力攀升等。從企業角度,根據企業的國際化進程,貝恩總結出三種形態: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1.0形態)、國際化的中國企業(2.0形態)、有中國根基的全球企業(3.0形態)。
如今,內外形勢的變化加深了企業向2.0形態和3.0形態轉型的必要性和困難性,中國企業應當從“走出去”邁向“全球化”,加深國際化進程。
【資料圖】
相較于1.0形態,國際化程度加深促使2.0/3.0形態的企業在四個方面有所升級:
第一,市場優先級:“從中低端市場”轉為“面向中高端市場”,即從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或發達國家的中低消費群體,轉向歐美發達國家地區的主流市場。
第二,產品類型:以低價值產品為主,定位薄利多銷,轉向高毛利高價值產品并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海外獲利能力。
第三,進入策略:以貿易出海、并購出海為主,轉向通過綠地投資在海外布局更多價值鏈環節,包括了研發、生產、銷售、運營等。
第四,人才梯隊:以普通勞動力和高層領導出海為主,轉向海外輸送更多高質量中堅管理、技術人才。
為此貝恩建議,中國企業的思維需要轉型升級,突破八大常見陷阱,涵蓋三大層面:戰略規劃、內部管理、外部關系。
缺乏風險意識。在規劃戰略目標時,企業缺乏風險預判和規避意識,并且缺少應對可能的國際地緣政治風險的預案。比如,某些企業由于沒有將地緣風險納入考量,導致因突發性國際沖突而面臨海外供應鏈斷裂,或業務中斷。
缺乏長期視角。企業僅僅局限于容易進入的區域,缺乏基于戰略目的和全球視角的全面考量。比如,某些企業僅選擇市場規模相對可觀、進入門檻低的國家或地區,導致從長期來看企業實現全球戰略意圖的進程受阻,后勁不足。
延長線思維。企業采用線性決策,缺乏多維度、多路徑的決策考量,通常依賴于歷史經驗和確定性因素,簡單化、獨立化 地歸因商業走向。比如,某些企業僅考慮確定性因素和內部條件,忽視判斷對內外不同要素、不同走向的可能性,以及缺乏全面、系統性的評估,導致出海業務受挫。
生搬硬套國內戰術。企業照抄國內打法,盲目追求業務拓展與市場占領的速度,忽視業務管理的效益,不注重平衡試錯成本與收益,從而造成過高的試錯時間和金錢成本?。比如,某些中國企業的部分業務在海外缺乏先驅優勢,但是,為了短期拓展業務而與競爭對手進行價格戰,導致高額試錯成本與財務負擔。?
建設品牌急功近利。企業忽視建設品牌內涵/價值觀,過度追求短期效益。在國內市場,某些企業僅通過產品力、渠道力或憑借快速建立知名度就可以獲得用戶,但是,在海外市場,唯有堅持長期主義,建設品牌內涵/價值觀,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缺乏系統性全球人才規劃。企業缺少基于全球視角的動態的人才戰略規劃。比如,選擇人才時,某些企業僅依據歷史習慣布局人才規劃選擇,而不甚了解全球人才的分布與動向;使用人才時,某些企業缺少多樣、靈活的海外人才雇傭方式;培育人才時,某些企業缺少國際化人才的培育機制;保留人才時,某些企業缺少針對性的激勵措施與清晰的人才培育及晉升規劃。
孤軍奮戰,未能與當地生態伙伴建立生態聯盟形成合力。某些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程度不足,忽視與供應鏈上下游、友商等生態伙伴的合作共享收益,導致企業在面臨復雜的海外環境時必須獨立承擔運營風險,從而錯失商業機會。
不重視ESG價值的傳播與實踐。企業若忽視ESG價值的傳播與實踐,便容易被海外競爭者攻擊并陷入公關困境。比如,部分中國企業追求極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ESG,形成公關軟肋,不利于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形象建設和長期發展。
圍繞上述提及的常見陷阱,白皮書總結出了六大制勝之道,即“一謀、二破、三立”,涵蓋戰略意圖、戰略抉擇、戰術執行層面,希望為中國科技/高端制造企業提供新啟示。
戰略意圖:一“謀”
重“謀”出海目標。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企業應當將地緣政治邏輯納入全球化布局的思考藍圖中,并且將對沖地緣風險作為重中之重,以成為真正的有中國根基的全球企業。
戰略抉擇:二“破”
“破”除思維陷阱。中國企業應當主動謀求全球化布局,避免陷入避重就輕和機會主義的思維陷阱。具體而言,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但進入難度復雜的市場不應回避,而應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思考如何重新布局。
“破”除決策慣性。避免線性決策,要立體決策,充分考慮外部條件動向、內部要素的準備情況以及戰略決策的時間價值,形成基于不同預判和情景的多套方案;同時推演最大公約數和無悔行動。
戰術執行:三“立”
建“立”良好形象。為了提升全球品牌力,中國企業應當秉承長期主義,為品牌注入價值觀/豐富內涵。此外,企業在發揚數字營銷優勢的同時,要基于當地消費者洞察,打造合適的產品/品牌策略,從而真正實現“以當地消費者為中心”。
建“立”共贏關系。中國企業要重視與本地生態伙伴結盟,從“外來戶”轉為“原住民”,并且在價值鏈環節、資金來源、組織管控方面建立多中心的全球運營體系。在管理公共關系時,企業要積極踐行并傳播ESG價值和理念。
建“立”人才體系。中國企業應當采用全球視角來規劃和獲取人才,從而掌握全球人才如何分布、流動的動態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外部趨勢和內部需求的選、用、育、留人才戰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