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一直在刷推特,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的用侃爺、蕾哈娜等著名藝人的聲音AI生成的新歌視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AI專家Roberto Nickson正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聲音錄制了人聲,并設法使用AI引擎模仿侃爺的聲音,其結果幾乎天衣無縫,他還使用YouTube上侃爺風格的器樂制作了原創曲目,該帖子迅速在網上瘋傳,引起了雙方的強烈反響。
“這些歌曲與真人的聲音完全沒有區別,你聽到時會以為是你最喜歡的藝術家的歌曲。”Roberto Nickson在視頻中說道,他表示當AI技術發展到連聽眾都無法分辨歌曲是由真人還是AI演唱時,行業真的應該加速思考這件事會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了。
獲得格萊美提名的作家兼制作人Aaron Horn告訴Roberto Nickson,一想到AI能發出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聲音,他就覺得很瘋狂,“如果是像你現在做歌這樣操作,那么我可能連一句歌詞都沒唱就會被錄進唱片中。”
最近,AI蕾哈娜翻唱碧昂斯最新熱門單曲《Cuff It》的視頻也正在互聯網上瘋傳。一個名為“Rihanna Facts”的Twitter帳戶分享了翻唱的一小片段,聲稱它是由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 ChatGPT生成的。
這段視頻的點擊量已經超過85萬次,引發了很多人的反應,包括《Nope》女演員Keke Palmer在內的許多藝人也對此片段表示了驚訝。但同時也有業內資深的律師表示,這類流行歌曲的AI翻唱可能會給音樂行業帶來新的法律噩夢。
AI對音樂產業到底意味著什么?站在不同角度的行業專家們的角度,技術的發展是創作的革新機會,但其中潛在的結構性商業風險,則是版權法的噩夢。
創作的革新
雖然AI翻唱這種新現象似乎是音樂領域的重大突破,但AI技術其實在這個行業已經扎根一段時間了。
Jon Burton是德比大學(University of Derby)的娛樂工程高級講師,有著40多年的音樂行業經驗,他親眼目睹了AI的進步,并指出該技術作為增強制作混合階段音軌的工具,已在行業中使用多年。
“幾年前,AI開始嶄露頭角,但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它,尤其是在機器學習方面,實際上是在很多修復工具和改善人聲的方法中。比如,你可以拿出一張有很多劃痕和嘶嘶聲的舊唱片,然后用AI去除這些噪音,從而保留原始的人聲。”Jon Burton說。
AI技術在音樂界創造了許多突破性的時刻,從更早期的autotune開始。Jon Burton以Cher 1998年的冠軍歌曲《Believe》為例做了說明。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首歌也因為早期使用autotune軟件而成為業內話題,當時藝人不太擅長發出適當的歌聲,因此最后形成了人為地把她的聲音合調,也是最后使這首歌具有獨特金屬質感的原因。所以autotune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并且現在已經被內置到一些最流行的軟件中。”Jon Burton說。
作為一款獨立的、相當昂貴的軟件,autotune現在正在被蘋果內置到如logic一樣的付費音樂工程軟件里。這款應用雖然能增強歌手的嗓音,但長期以來,許多業內從業者和藝術家對它的使用存在著分歧,也曾引起了很多爭議。
音樂內部人士和音樂新聞博客Midder Music的所有者Will Fenton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他認為,AI生成聲音可以讓藝術家
和制作人嘗試各種不同的聲音風格和音色,潛在地釋放出新的創作可能性。這項技術可以幫助藝術家發現獨特的聲音或模仿其他表演者的音質,從而創造出創新和多樣化的音樂。
當然,這些變化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AI生成聲音帶來了藝術完整性的問題,它的廣泛使用確實會引發人們對藝術家作品真實性的擔憂。和當時autotune的出現一樣,粉絲和評論家都可能會質疑,用這種技術制作的音樂是否真正反映了藝術家的能力,或者僅僅是AI“操縱”的結果。
與此同時,AI也給圍繞藝術材料的版權法帶來了棘手局面,因為當創作聲樂的是計算機而非人類時,所有權就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挑戰。
法律的噩夢
美國政府在3月29日發布的關于《AI監管白皮書》中主張以支持創新的方式與AI公司合作,該白皮書受到了創意產業的謹慎對待。兩周前,由Sir Patrick Vallance發布的《支持創新和監管》評估報告最初建議:迫切需要優先考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解決AI公司在獲取版權和數據庫材料方面面臨的障礙。
該文件中提出的建議將允許AI公司免受版權規則的限制。設計和藝術家版權協會(DACS)表示,這可能對創意人員不利。DACS的政策主管Reema Selhi強調:“藝術家們依靠強有力的知識產權法律框架,使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作品的使用,并允許他們從自己的作品中尋求版稅,用以持續謀生和維持業務運轉。”
考慮到這些觀點,美國政府表示相信AI和創意部門的參與將確保創建一個平衡和務實的行為準則,使兩個部門能夠合作發展。
音樂界內部人士Fenton對Reema Selhi的觀點表示支持,并指出使用與真實藝術家非常相似的AI聲音,會引發與知識產權、版稅和許可相關的法律和道德問題,音樂行業急需解決這些問題,并為AI生成聲音的道德使用制定明確的指導方針。
就收入而言,AI的進步顯然也是藝術家們的一個擔憂,但Jon Burton表示,在過去幾十年里,音樂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銷售唱片轉向現場音樂。而AI的進步尚未對這一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與我合作過的大多數表演者都經歷了巨大的轉變。自從我出道以來,藝術家們會為了賺錢而發行唱片,然后通過巡回演出來支持唱片銷售。但現在藝術家發行唱片則是為了支持巡演,因為唯一能賺錢的方式就是演出。我知道許多autotune的案例正在現場使用,它會變得更好。但目前,AI在現場的能力要趕上它還需要幾年時間。”Jon Burton解釋說,處理現場人聲的時間延遲阻礙了這項技術在現場表演領域的發展。
最終,音樂產業的主要目標是確保藝術家受到保護,能夠與技術一起工作,而不是被技術所取代。當然,關于AI音樂中的最重要觀點必須來自藝術家本身,坦白來講,這種觀點也存在著分歧。
對于AI蕾哈娜翻唱碧昂斯熱門單曲《Cuff It》的案例,資深音樂和版權律師Alexander Ross在接受《內幕》雜志采訪時也向內容創作者強調,使用AI制作翻唱會惹到法律官司。
關于如何界定是否會惹火燒身,Alexander Ross解釋說,一方面,需要看使用ChatGPT等工具制作翻唱的人是否有明確表示所使用的聲音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如果該創作者錄制一段聲音的目的是誤導人們,讓他們以為這是真的藝術家的作品,那么這就會被稱為假冒。如果很明顯該創作者是在做人工智能測試,沒有用戶會被誤導,就不會有假冒這一說法,那么創作者就又回到了基本的版權法授權問題上。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面,即,如果AI翻唱的創作者沒有獲得使用基礎錄音的正確授權,也可能會面臨法律訴訟。
然而,目前也有相對正規的路徑可以實現AI翻唱。
Alexander Ross表示,如果AI翻唱創作者自己重新制作背景音軌,他們就可以避免被訴訟的問題,但前提是他們遵守翻唱錄音的基本傳統規則,包括通知被翻唱的原創藝術家、獲得相關授權和支付相應的版稅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