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施德納
今年第一季度,保時捷整體的交付數據相當亮眼,全球總交付量為8.08萬輛,同比增長18%。其中,中國作為保時捷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銷量達到21365輛,占比約為26.49%,實現同比增長21%。
【資料圖】
亮眼的交付成績背后,一方面表明市場旺盛的需求,其次也展現出了保時捷對于市場的理解,其在電動化領域的投入以及對于未來新車型的規劃也開始逐漸落地。
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正值保時捷品牌75周年之際,保時捷全球董事會成員全部抵達上海,可見保時捷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保時捷也在車展上帶來了史上升級最全面的中期改款車型新款Cayenne、全新 911 Dakar等車型。
鈦媒體也在此期間與負責研發的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施德納進行了深度對話,關于保時捷在中國的研發進展以及未來電動化的策略,施德納都表現出了極大信心。
據施德納透露,目前在保時捷的研發體系當中,有非常大一部分員工已經在從事電氣化相關工作,超過四分之三的研發預算和人力都已用于新能源領域中,研發純電及混合動力車型,電動化已成為當前保時捷的工作重點。
而在中國市場,保時捷也從近兩年開始更加重視本土研發,為中國的研發分支已經預留非常多的人員編制,共設置了超過幾百位的工作職位,但是受到疫情的影響,相應的擴張節奏受到了一定影響,疫情過后正在繼續加大投入。
按照保時捷的規劃,到2030年所有新售出車型中80%將會是純電動車型,其產品家族當中電動車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新車包括明年上市的Macan、718 Boxster和718 Cayman,以及未來的純電Cayenne,再往上還會有定位高于Cayenne的全新純電SUV車型,將基于新的平臺來開發。
保時捷的董事會已經明顯感受到,中國市場對電氣化和新能源的推進速度正走在世界前列的,因此集團也為這種趨勢匹配了非常契合的戰略。
以下為鈦媒體對話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成員施德納實錄,經鈦媒體編輯:
鈦媒體:保時捷作為電氣化轉型先鋒,在技術和研發上做了哪些具體舉措?
施德納:目前在我們的研發部門當中,有非常大一部分同事已經在從事電氣化相關工作,超過四分之三的研發預算和人力都已用于新能源領域中,研發純電及混合動力車型,比如今天我們看到的Cayenne車型,以及未來的電氣化車型。另外,還有四分之一的人員專注于內燃機的進一步優化,主要是針對性能和排放標準這一塊。因此,我們仍然在改進和突破針對內燃機的研發,但大部分的研發精力集中在電氣化方面。
鈦媒體:自從保時捷在中國成立研發分支之后,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
施德納:如果不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在中國的研發分支的工作進展也許會有更大的成果。由于疫情封控,很多工程師沒有辦法來到中國。我們為中國的研發分支已經預留非常多的人員編制,涵蓋保時捷工程中國子公司、保時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保時捷中國以及研發分支本身,共設置了超過幾百位的工作職位。
鈦媒體:保時捷在中國成立研發分支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施德納:第一個任務是在這里尋找有競爭力的技術,緊跟現在的市場發展趨勢。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技術導向和創新導向的市場,尤其是在新能源領域。我們要密切關注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新勢力品牌和主機廠,還要尋找有哪些技術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這是研發分支的第一個任務。
第二個任務是堅定地履行“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規劃。這將從智能互聯展開,覆蓋整個車機的互聯系統,包括地圖、信息、娛樂和內容。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ADAS的技術一定要為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服務,這也是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
除此之外,我們希望能夠把在歐洲研發的車型帶到中國做進一步的優化和本土化的工作,這方面也要擔負起來和總部溝通、協調的職能,這也是研發分支的任務。
鈦媒體:有沒有哪些存在于中國市場的創新,為保時捷全球研發賦能的案例?
施德納:第一個例子是車機中所用到的娛樂系統和應用程序。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的同事已經做了相當多的嘗試和測試,我們現在可以在保時捷的車機里安裝和加載中國本土的一些應用程序。從這個層面來看,針對如何把應用嵌入到我們的娛樂系統當中,他們已經做了非常多的測試工作。
第二個案例是ADAS,在中國做了非常多的本土化的工作。目前,我們正在測試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也了解到中國有至少三、四家正在研發L2+及L2++級別的ADAS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公司。當前保時捷的研發人員也在測試哪些解決方案是可行的,以及如何以最簡單無縫的方式整合到現有的保時捷車輛架構中。目前我們不方便透露具體是哪些公司,但也許會為我們打開一些思路。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內容,包括將歐洲開發的車型放到中國做功能和本土化的微調和測試,這也必須由這里的專家來做,因為他們最了解中國市場,同時了解這里的車輛和駕駛習慣,了解消費者的反饋如何,他們再把信息反哺給研發團隊,讓他們對車型做進一步的優化。
鈦媒體:保時捷在中國擴大研發矩陣,包括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保時捷工程中國、保時捷數字科技、產品管理部門等,這些組織如何協同發展?
施德納:首先,在展開研發工作時,我們要了解中國消費者和客戶的需求是什么,這是一個最重要的訴求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保時捷研發中國分支是由創新和技術驅動的,因此必須有保時捷中國產品管理部的產品戰略人員介入,幫助我們把客戶訴求點整合起來,反饋給德國總部,以便于我們在做產品規劃時,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期望和想法做出因地制宜的考量。
在這之后,所有的具體方案會回到中國,由研發分支,保時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保時捷工程中國子公司,以及本土的合作伙伴一起,開發合適的解決方案。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之后,再傳回給德國總部,整合到具體的車型當中。最后,車型到中國后還會有本土的同事做最終的微調和完善。
鈦媒體:相較于保時捷Taycan,純電Macan在電動領域有哪些新的技術進步和嘗試?
施德納:談電動車型的時候其實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電池效率、電機效率,以及逆變器的問題。Macan在這些方面都會整體提升,另外在續航里程,以及超充的效率方面也會有所進展。
鈦媒體:第四代Cayenne是否有純電版,將會有哪些技術亮點?
施德納:純電Cayenne將會成為SUV市場中的一款重要車型,也將是近年來中國市場最重磅的保時捷車型。所以除了剛才談到的純電Macan的技術之外,我們在新一代的Cayenne上將會有更高的標準,也就是更佳的續航和更強的性能。
鈦媒體:現在中國新勢力品牌也在沖擊豪華車市場,比如比亞迪發布的仰望品牌上探到100萬價格,這是否會對保時捷產生一定影響?
施德納:首先,我們非常樂見于競爭,因為競爭能夠激勵進步。保時捷是生于賽道的品牌,競爭存在于保時捷的DNA之中。每當我們注意到中國市場又誕生了新的技術或解決方案時,我們都會密切關注,并審視自己是否能夠跟進或做得更好。因此,我們并不害怕競爭,反而很享受這個激烈的競爭環境。
同時,放眼中國市場,我們非常欽佩這里的友商及新勢力品牌在創新上的突破,在產品吸引力上付諸的實踐。但是,我認為保時捷依然保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的定位,那就是“駕駛者之車”。我們會把駕駛者放在車輛最核心的位置,生產以駕駛者為導向的產品。我們關注的重點在于為駕駛者賦予盡可能多的駕駛樂趣,同時提供數字化時代的體驗,以及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精確的車輛反饋。因此,保時捷的駕駛者能夠感受到車與人之間強烈的聯結,我們相信保時捷的傳統,也就是人車合一的駕駛樂趣和體驗感能夠一直在我們的跑車上延續下去,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鈦媒體:在保時捷品牌競爭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賽道文化,電氣化以后是否會喪失一部分駕駛樂趣?如何平衡電氣化和賽道之間的關系?
施德納:純電車型仍然可以保有很多駕駛樂趣和參與感,從技術上來說也有著同樣的潛力,能夠讓保時捷的純電車型做到與眾不同。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傳統就是把賽車的經驗和技術下放到公路車,在純電領域也一樣,包括我們正在努力提升的高壓充電系統和直油冷技術,這些技術都將從純電賽車下放到保時捷的純電車型。
鈦媒體:保時捷911不做純電動車的戰略目前是否仍然沒有改變?
提到911,其實Cellforce集團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減小電池尺寸和提升能量密度。也許未來有一天,我們能夠擁有將911電動化的技術,有符合2+2座椅布局車型的電池大小和密度。但就目前的技術層面來看,還不具備把911做電氣化的可能性,無法實現同等性能。日后如果技術成熟,我們再期待其他的發展可能性。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