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地處湖北宜昌的夷陵山脈山脊相連,峰高谷深,正在修建的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從宜昌東站引出,接入鄭萬高鐵興山站,簡稱宜興鐵路)從群山萬壑中穿過。
記者從中鐵一局八公司了解到,其施工任務包括隧道4.5座、橋梁7座、路基2段、越行站1處,其中板倉河大橋、下堡坪特大橋屬重難點工程。“剛進場的時候,通過奧維地圖也只能搜到大體位置。對于生長在北方平原的我們,除了感嘆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外,更多的是望山興嘆,不知從哪里‘開口’”,項目總工程師楊學成說。
為了6.32公里的施工任務,他們用無人機航測采集數據,測量人員用繩索和鐮刀開路勘察線路,利用BIM技術搭建模型,共修建了60余公里的施工便道,其中有50%是在陡坡和峭壁上新開出來的。
項目橋梁工程繁多,大多數墩臺位于V型或U型陡峭溝谷處,自然坡度在45至70度間,溝深谷陡、場地狹小,墩身混凝土養(yǎng)護是個難題。項目部以能到施工部位的設備為依靠,結合現場施工特點,研究采用高壓水泵抽水噴淋養(yǎng)護,通過在模板頂口及底口預留噴淋管道,使水流通過管道花灑進行養(yǎng)護,不僅使混凝土表面養(yǎng)護均勻,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員的勞動強度。
正在搶建的板倉河大橋全長312.56米,3號墩從地面到梁頂有115米高,乘坐電梯需要5分鐘才能登頂,2號墩與4號墩的直線距離雖僅有220米,但想要過去卻要繞行近5公里的施工便道。項目部運用智能設備協助監(jiān)控,在板倉河大橋連續(xù)梁掛籃施工中,通過“智能監(jiān)測系統”對掛籃各桿件受力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測,確保百米高空中的施工安全;對隧道洞渣及路基土石方外運,通過可視化的智慧記錄設備,實行自動化收方;對于其它重大工程施工部位,采用360度高清視頻監(jiān)測系統全天候監(jiān)控……給管理人員安上了“千里眼”,除了方便隨時隨地觀測,還可利用監(jiān)測數據進行快速預警分析。
據了解,宜興鐵路全長108.5公里,是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工程。項目建成后,將與鄭萬鐵路萬州至興山段共同形成川渝地區(qū)東向高鐵新通道,徹底解決現有宜萬鐵路慢速短板,大幅縮短鐵路運行時間。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