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目前,我國臨床上高端醫療設備大部分來自進口,如何才能提高我國高端醫療設備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上海理工大學(以下簡稱上理工)先后牽頭成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醫工交叉創新研究生院、上海市高端醫療裝備創新中心等重要平臺,極大促進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產出了包括膠囊內鏡裸眼3D、全球首款一次性柔性冷凍消融針等在內的近300個醫工交叉立項項目,已有10項經專家論證具備產業化價值。”在5月12日舉行的媒體座談會上,上理工研究生院副院長崔國民介紹了學校醫工交叉的相關成果。
醫工交叉的初衷是解決更多臨床需求,只有醫生才知道病人真正需要什么。為了解決研究與需求脫節的問題,近年來,上海理工大學通過構建科教融合創新一體化平臺,建立起“醫學+工學”的雙導師教學隊伍,讓研究生從入學起就在校內導師和醫生導師的共同帶領下找到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方法。
“雙導師”指導下,上理工博士研究生進行實驗。上理工供圖
“近4年來,依托醫工交叉研究生院,上理工培養了1089名研究生,填補了我國醫療行業中高層次醫工復合人才約65%的需求缺口。”上理工校長丁曉東介紹。
與此同時,上理工匯集校、企、醫、監、研多方資源,以醫護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重點開發進口依賴度高、臨床需求迫切的高端醫療器械或醫療材料,實現醫療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去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孫加源醫生團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經支氣管早期周圍型肺癌冷凍消融術”,一位80歲的早期肺癌患者經過手術,不僅腫瘤被“消融”了,而且術后半小時就可以自行下床。
這場手術的成功依托的正是由上理工劉寶林教授團隊、孫加源醫生團隊以及上海導向醫療系統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全球首款一次性柔性冷凍消融針成果。
在劉寶林看來,這是上理工推動醫工交叉戰略的必然結果,“醫”“工”專家攜手,上理工重點推進了11個項目的產業孵化,形成了高性能醫用縫合針、超聲切割止血系統、雙極高頻電凝及單極高頻電刀、醫護機器人、裸眼3D顯示系統等一批代表性科技成果。
在此基礎上,去年底上理工成立了東方泛血管器械創新學院,“我們將繼續推動‘校企醫監研’緊密結合,以產學研用全鏈條發展模式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醫療技術領域的實際產品。”丁曉東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