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兩年時間,三葉草生物-B(02192.HK)便迎來“至暗時刻”。
5月31日港股開盤后,三葉草生物-B低開低走,早盤跌近9%,低見1.15港元,創上市以來新低,股價較發行價跌幅超過90%。
午后三葉草生物-B股價略微回升,截至發稿前,公司股價報1.16港元,跌7.94%,成交額為1568.52萬港元,當前公司總市值約15億港元,較巔峰時期(2021年12月17日,總市值約191.36億港元)市值蒸發逾176億港元。
(相關資料圖)
市場消息指出,三葉草生物-B股價的大跳水,或與其新冠業務遇冷有關。
去年6月份,三葉草生物-B宣布其優先把所有資源配置給新冠疫苗項目,暫停對SCB-313(TRAIL-三聚體腫瘤產品)、SCB-808和SCB-420(Fc融合蛋白項目)的繼續投資。雖然去年12月,SCB-2019(CpG 1018/鋁佐劑)在中國被納入緊急使用,并于2023年2月首次正式上市。根據當時公告,三葉草生物-B已在國內多個省份開始商業化,并且已成功在24個省市將該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列入采購名單(人口覆蓋率>80%)。
值得一提的是,自1月8日起,中國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正式實行“乙類乙管”,意味著我國疫情防控措施進入了新的階段。而隨著新冠疫情大流行進入尾聲,新冠疫苗市場需求逐步減弱,三葉草生物-B的股價也開始逐漸走低。
據LiveReport大數據測算,恒生指數公司或在今年8月25日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恒生指數系列檢討結果,三葉草生物-B可能成為“被剔除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員。
鈦媒體APP了解到,根據上交所、深交所2023年最新修訂的《實施辦法》,屬于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且不屬于A+H股的港股通股票,港股平均月末市值低于40億港元的,將調出港股通股票。目前三葉草在檢討期內平均市值不足35億港元,存在一定可能的被剔除風險。
公開信息顯示,三葉草生物-B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致力于開發創新型疫苗和生物療法的臨床試驗階段的全球生物制藥公司,具有世界領先的“蛋白質三聚體化”(Trimer-TAG)技術,被授予全球專有權,在浙江省長興縣擁有自有的、商業化就緒的生物藥生產基地。
該公司于2021年11月5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據當時報道,公司擬全球發售1.5億股股份,其中,香港發售股份0.15億股,國際發售股份1.35億股,每股發行價13.38港元;募集資金約65%將用于核心產品及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約22.5%將用于管線中其他產品以及其他潛在候選產品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約12.5%將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三葉草生物-B上市次日(2021年11月8日)股價便開始大跌,彼時收盤價為9.2港元,較發行價下跌31.24%,僅過去一個交易日,公司市值就蒸發了近50億港元。
業績方面,三葉草生物-B的表現同樣不理想。
據2022年年報數據,期內公司取得其他收入及收益約2324.6萬元,同比減少39.25%;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4.52億元,同比減少59.25%;每股虧損2.22元;期末現金及銀行結余約18.6億元,相比上一年減少約9.8億元。
在業績下滑、股價下跌的同時,面臨“被提出港股通”的風險,三葉草生物-B能否觸底反彈,還是未知數。(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陳偉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