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難了,大家都沒貨,干瞪眼。” 專門做東南亞專線的張銘對鈦媒體APP說道。
2020年至2021年,消費者習慣疊加疫情因素,中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帶動跨境物流進入一個非理性繁榮的爆發期。但2022年,局面已經發生變化。海外消費疲軟,行業過度擴張,供應鏈失衡,競爭明顯。
【資料圖】
“2023年,我們一開始認為會是比較理想的狀態,疫情防控優化,海外消費好轉,但實際情況跟想象的不一樣。海外消費還是疲軟,行業競爭更加明顯,行業內耗比較嚴重。” GOFAST的創始人陳曦對鈦媒體APP說道。
她表示,“隨著國外電商滲透率的上升,我相信電商出口模式會有不錯的發展前景。只是它不會像2020年和2021年增長過快,這兩年進入增速放緩的階段,后面會越來越好。”
跨境物流的非理性繁榮期正在消退。
從繁榮到回落
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境物流服務運價走出一個高峰。但2022年下半年開始,隨著擁堵的港口紓解,不斷向跨境物流行業釋放運力,全球跨境物流服務運價呈現“塌方式”下跌。
從月度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平均綜合指數來看,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達到明顯的峰值。由2020年的970.6(按年度月平均計算)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2601.9,并進一步上升至2022年的2807.0。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7年至2021年,全球跨境海運費率由每TEU約875美元增加至每TEU 3950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45.8%。
到了2023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平均綜合指數快速下降,由2022年的2807.0大幅下降至2023年3月的1001.3(2021年3月及2022年3月分別為每月1913.6、3332.7),但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1月為856.4)。
以跨境物流服務商樂艙物流為例。2020年受疫情影響,行業運力、運營及勞動力供應均受到擾動,市場對跨境物流服務需求激增,致TEU平均價格上漲。2021年樂艙物流收入增長速度達到高峰,2022年收入增長率驟降,由426%降至9.82%。
2021年全球跨境物流服務運價最高的時候,樂艙物流自有船舶提供的運力達到每TEU平均3.14萬元。2022年時,自有船舶的跨境海運服務平均價格僅有1.7萬元。下降了近50%。樂艙物流預計,2023年收入、毛利及凈利潤將大幅減少。
“疫情三年,去歐美的船司賺傻掉了,水一樣的。臺灣某船運公司的員工,年終獎最低發44個月,最高120多個月。” 張銘對鈦媒體APP說道,“但是今年不行。外需不夠,同行又多,價格競爭很激烈。疫情結束后,一個柜子8-9千美金,只能賺100-200美金。海運可能只有1%的毛利。”
張銘所在的公司是專門做東南亞全鏈路的貨代公司,涵蓋了散貨、整柜、快遞、小包等多種業務形式,運輸方式涉及海運、空運、陸運等,客戶主要來自于跨境電商平臺和獨立站。
就行業大環境下的發展狀況,張銘總結下來就一個字——“難”。
張銘認為難在兩點。一點是平臺壟斷,Shopee、Lazada都構建了自己的物流系統,用外面的物流需要白名單,有很嚴格的指標要求,外面物流很難進入。
陳曦同樣表示,電商平臺以前把物流分包給服務商,現在平臺自己做物流。很多物流商只能根據變化,找到自己的模式,去適應的平臺發展。
二是沒有價格優勢。“以前找價格比自身還便宜的貨代公司,賣貨給他們賺差價,現在這種方式行不通了。客戶對價格比物流商還熟悉,信息差減少了,凡是做到大客戶,價格最后踩到底也就賺個辛苦費。” 張銘對鈦媒體APP表示,“除非自己有車、有飛機,有船,從成本上控制,利潤就高了。”
但張銘的苦惱并沒有影響到做跨境COD小包物流的黃問天。COD國際物流是一種貨到付款的物流服務,是指寄達目的地后收件人收到貨物后將代收貨款直接交給寄件人的物流方式。
黃問天對鈦媒體APP表示,“COD不同于貨代和其它跨境物流服務商,本身是跨境中的一個小版塊,競爭不大,今年一般般,但可以正常運作了。”
張銘和陳曦都認為目前跨境物流行業正在一個洗牌期,就像八年前國內快遞企業發展趨勢一樣,一些小企業慢慢被淘汰,一些好的企業會投入更多的設備、資源,為后續布局。
新形態下的新挑戰
跨境物流緊跟外貿發展。“外貿好起來我們就會好起來。”已經從業多年的張銘告訴鈦媒體APP。
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執行會長王馨觀察到,“無論是貿易商采購的訂單還是沃爾瑪等商城直接下單的,今年整個訂單都減少了。”
王馨對鈦媒體APP表示,第一,主要是疫情之后,在美國強調產業鏈回流的問題。第二,東南亞的產業已經起來了。現在去到歐美的服裝店、商場里面全是 made in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這些國家,而中國的產品越來越少了。原來中國生產的產品大概占了所有商場超市的60%以上,最低會占到43%以上。今天只有20%左右了。”
不同于線下跨境采購訂單的減少,線上跨境電商逐漸成為跨境物流發展的主動力。依托于跨境電商的跨境物流企業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喘息機會。
“雖然今年第一季度大貿的訂單量衰減了40%,但跨境電商還是增長了20%左右。” 王馨對鈦媒體APP表示。
2014年至2015年,很多跨境物流企業在阿里的速賣通上做郵政小包代理。2016年亞馬遜平臺爆發式增長,FBA物流脫穎而出。到了2022年,亞馬遜及舊平臺已經沒有太多發展空間。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體、直播平臺和商業平臺相互交織的局面。Tik Tok、 Temu等新平臺的快速發展帶動一批跨境電商服務商發展
“Temu這種極致性價比已經把海外某些地區的實體店(價格)打下來了。原本需要商家外貿采購商店售賣的份額被Temu擠壓掉了。Temu價格非常低、出境非常快,這是一個很大競爭優勢。”陳曦對鈦媒體說道。
同時Temu等新型平臺還在擠壓舊平臺的市場。一模一樣的產品,Temu的價格只有亞馬遜的三分之一。Temu通過采用供應鏈模式與物流緊密結合的方式,從廠家生產直接到消費者手中,只需要到5天至10天。在價格和時效方面,可以說碾壓舊平臺。
隨著跨境電商平臺的興起,很多以線下銷售為主的外貿企業轉向線上。原來這些企業通過廣交會、秋交會、上海博覽會、華交會,或者國外的慕尼黑展等展覽會獲取訂單。它只需要負責國內交貨就可以了。
但轉到跨境電商之后,這些外貿企業經營模式從B TO B 轉變成B TO C,直接連接終端客戶。這也意味著他們要比原來多做80%的工作。不僅要懂得生產加工制造,現在還要懂銷售,懂金融,懂物流,懂規則,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對跨境服務商來說,是一個機遇。
5月9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的中國外貿數據,按美元計價,2023年1-4月進出口總值1.94萬億美元,下降1.9%。其中,出口1.12萬億美元,增長2.5%;進口8227.6億美元,下降7.3%;貿易順差2941.9億美元,擴大45%。
從中可以看出,整體規模放緩來自于進口下降,在出口方面,中國外貿還是保持著增速發展。
2023年中國1-4月的順差累計達2949億美元,遠超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857億美元,也比2021年疫情防控優勢下中國近乎成為全球供應地、海運一箱難求時期,同期(2021年1-4月)的1484億美元要高一倍。
這意味著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市場仍舊向上增長,廣闊的市場空間還在吸引著更多的內貿型企業奔向海外。
以東南亞為例,一件美的空調在國內是100元,在國外就是100美元。線下商超的美的空調和格力空調,2.5p大概是3000元至4000元,在東南亞可以賣到1000美元。
義烏出產的兒童塑料鞋10元至15元左右,在東南亞很便宜的商超里價格達到15美元。國內一碗面20元至30元,國外價格也在十幾美元,歐盟地區一家星級酒店一碗面已經30美元了。
相較于國內的“卷”,海外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增量和利潤空間。王馨對鈦媒體APP表示,現在通過Facebook、Google、Instagram等獲得一個流量大概是20美金。Shein在獲取市場流量段的時候,某些訂單高達70塊錢。后續流量越來越貴,大家不得不重新轉達線下市場。未來外貿企業的發展趨勢是線下與線上的融合。
同時她也表示,“今年的外貿市場,我還是持悲觀的態度的。今年大貿的訂單應該會越來越少了。這幾年,國家一直走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就是打通流通環節,促進國內的循環供給側。”
如何在新的外貿形態下保持競爭力,對跨境物流企業來說是個新的考驗。
陳曦坦言,疫情期間,市場份額下滑,自己非常焦慮,只能不斷調整自己,尋找一些新的市場切入點。
目前,陳曦帶領著GOFAST正在拓展美國之外的南美市場,緊跟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步伐,抓緊提升服務質量,開發新產品、新渠道,從單純的物流運輸向采購、運輸一體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轉變。形成以跨境電商物流服務為核心,涵蓋國際采購、物流運輸、海外倉儲、供應鏈管理的綜合跨境電商服務商
陳曦對鈦媒體APP說道,跨境電商物流就是要不斷地創新,去打造差異化產品,提升運營能力,然后建造自己的競爭力,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里面保持一定的競爭力。雖然這兩年數據短暫下滑,但長遠來看,中國的供應鏈、網絡平臺開發能力很強,還是比較樂觀的。
與陳曦的樂觀不同的是,張銘最近正在猶豫要不要“提桶跑路”、改行發展。他告訴鈦媒體APP,“物流的門檻很低,沒有技術壁壘,價格透明。現在開發新客戶很難,沒有增量就不能提高收入。”
面對當下和未來,王馨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道,“我認為消費經濟會放緩,但全球經濟發展速度不會變慢。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周邊國家賣得很火,消費需求還在。觀看日本、香港、新加坡等產業轉移的歷史,他們走上了高級芯片加工、高端技術和品牌研發的道路。以新加坡為例,它在全球做投資,從港口、碼頭,到全球生產產業,到大型工礦,再到消費者的全產業投資。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效的資金存儲基地和蓄水池。我們要更加開放,鼓勵企業走出去,讓我們的資金盤活。”
以Tik Tok為代表的興趣電商正在創造情趣消費的增量新市場,對更多的中國企業來說,走出去充滿著更大的想象空間和誘惑力。對跨境物流企業來說,抓住中國企業集體出海的機遇,迎接挑戰,才能伴隨著外貿新形態走向下一個明天。
正如張曦所言,“每個國家的官務、稅務、法務都不一樣,這對跨境物流起來說是比較難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中國有能力去跨越這些東西,只是需要時間。”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楊秀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