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探索一家科技公司成功的秘訣,大多數企業都會給你講出一系列勵志且富有創造性的故事。無論是機緣巧合也好,不懈努力也罷,最后強大的科技創新力絕對是其中的主旋律,也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榮譽簿」。
(資料圖片)
但在這些創新的背后,往往有許多次失敗的過程,而很多人都對此三緘其口。畢竟企業的本質還是商業,很少有企業會愿意將自己失敗的「傷疤」公之于眾。就算不得已,他們也會選擇用「短期技術調整」等借口一帶而過。畢竟,將自己包裝得越成功,也就越能樹立企業的完美形象。
但是,有這么一位全球頂尖的發明家、設計師,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失敗。他曾說過,「我們確實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我們也應該自由地犯錯」——他就是被英國媒體譽為“英國設計之王”的James Dyson。
作為最受英國人敬重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之一,James Dyson的成功與其背后不斷追求創新、敢于試錯的個人精神密不可分,這樣的精神如今也成為了戴森公司的經營之本。
無懼失敗,用科技創新引領潮流
位于原新加坡紅山港灣區的圣詹姆斯發電廠,曾是新加坡第一座燃煤電廠。2022年,歷經三年的改造,它搖身一變成為了全新的戴森全球總部。通過翻新,該建筑的許多元素被保留,同時又融入了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特征,如今,它已成為戴森的關鍵運營和研究中心。
相比于一板一眼的辦公樓,這里更像是一座藝術館。工業建筑標志性的結構無時無刻不揭示著這棟建筑煥發著全新的生命力——從一座簡單的發電廠蛻變為科技創新的誕生地。
戴森首席技術官John Churchill先生表示,選擇這座新總部的原因,是想要讓戴森的員工能沐浴在一個開放且極具創造性的氛圍中。希望大家能在這里感受到這個空間是能激發人的創造力的,而不是來普普通通地打卡上班。
在這樣的一種工作氛圍中,戴森全球總部內部劃分了各種不同的研發區域,包括馬達、吸塵器、空氣動力設計以及工業設計等。在筆者參觀的過程中,每個區域都有一線的工程人員進行詳細的講解。
與很多企業研發人員不同的是,戴森內部的研發人員平均年齡都不大,最年輕的甚至只有20歲左右。稚嫩與羞澀是他們的特質,但每當講起自己負責開發的技術時,他們又變得侃侃而談,眼神中充滿了激動與興奮。
戴森工程師胡宏飛向鈦媒體App透露,現在戴森的研發人員在全球員工里占比高達40%,如今年輕的工程師越來越多。
面對年輕工程師天馬行空的想法和創意,戴森非常鼓勵工程師去嘗試新的東西和涉足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然后運用基本的工程法則來做一些設計的決定。
并且,戴森還專門設立了詹姆斯·戴森基金會和戴森設計大獎賽,也都在鼓勵年輕人去加入這個創造者、工程師的行業。
對比其他公司,戴森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不懼怕失敗。胡宏飛說道:“戴森在全球的每一個研發中心都有大量的測試實驗室和設備,這些都是鼓勵工程師去不斷地嘗試。失敗了不要緊,可以通過回看圖紙和設計去把這個問題解決,然后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某一個產品或技術每一次迭代可能需要制作200-1000個原型機。”
其他公司有時會壓軍令狀,但是戴森認為,隨時都會有突發情況發生,現實往往不一定會按計劃進行,而這個過程中同事之間的互相信任就十分重要。
其實,失敗也往往并不是盲目的,在戴森內部,有一個非常合理的機制:如果任何人有一個新的想法,想要賦予實踐,那必須有一個有理有據的計劃書,包括需要改進的地方、可支撐的數據、改進的方法、費用上的考量等內容。
之后,戴森內部會根據這份計劃書來討論和發表意見。最后,不同層面的決策團,比如工程師層、管理層等會基于自身的角色給出相應的看法,再來決定是否要將想法付諸實踐。
戴森首席技術官 John Churchill
作為戴森公司科技發展的掌舵人之一,戴森首席技術官 John Churchill認為:“戴森是引領潮流的,而不是追隨潮流的一個公司。”
“我們希望利用戴森的技術來創造一種真正不同的體驗,使戴森來創造潮流,而不是跟隨潮流。 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從長遠來看產品是否真的以不同的方式在工作,并有了更好的定位,而不僅僅是因為它有某項技術而成為人們的關注點。”John Churchill如是說道。
技術創新要有共性,也要因地制宜
企業的某些產品之所以能被市場廣泛認可和喜愛,是因為它們的出現真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解決了用戶的痛點。正如James Dyson所說:“就像一些鯊魚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游動一樣,以工程為主導的創新型制造商需要不斷創新以保持競爭力。”
作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戴森在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也遵循著自己的研發思路。同時,在全球的不同市場中,戴森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其創新技術或產品,從而保持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很多全球化的公司都是通過不同區域的分公司收集當地用戶的喜好和痛點,通過層層篩選和判斷,再將需求交由數百公里外甚至地球另一端的研發人員去改進。這種模式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都并無過錯,節省了成本的同時也對產品做出了調整,但卻無法讓工程師真正深入每個市場,而是針對篩選過的需求進行改進。
而戴森卻選擇了將工程師駐派到主要市場中。在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戴森都有自己的研發團隊。這樣做的好處是工程師們可以充分了解當地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并由此構思改變和改善生活的技術。
因此,John Churchill認為,戴森在產品上的成功,一部分源自于讓工程師親自進行洞察并體驗消費者的生活,而不是等待市場部告訴他們要做什么。
此外,不同的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中國北方城市可能有沙塵困擾,英國有土壤的環境問題,每個市場有自己不同的挑戰。
做決定時,戴森團隊會最大程度找到全球消費者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時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差異化需求,并在過程中做出取舍,力求工程師的設計在切實影響全球、改善世界問題的同時,也能有針對不同市場的具體分析。
其實,戴森很多產品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比如第一代的無塵袋吸塵器,就源自James Dyson自己的使用感受。
為了更好地收集這些靈感,戴森公司內部有一個網絡平臺,每個人可以從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出發,在內部平臺上提交解決相關問題的初步方案。
據胡宏飛透露,戴森很多產品的誕生都是基于此。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戴森工程師發現傳統吹風機的重心會對人的手腕造成壓力,另外還有噪音大、機器過熱的缺陷,因此戴森便想到了制造一款馬達靠近手柄、沒有過熱損傷的吹風機,也就是現在市場上的Supersonic吹風機。
持續性創新的戴森文化,戴森爆款的秘訣
如今,戴森的產品頻頻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無繩吸塵器、吹風機、無葉風扇等領域均有爆款出現。而打造這些爆款的秘訣,則是戴森對持續創新的專注與堅持。
在John Churchill看來,“戴森發展到現在不是靠機遇,而是戴森文化導向的結果”。
戴森是一個家族企業,家族成員的產品理念深刻融入在新產品的研發之中,他們會去關注產品開發的每一步。
如今,已經76歲的James Dyson依然還會很有熱情和精力地把控每個產品的關鍵部分,他也會經常飛到新加坡,因為這里已成為戴森最重要的研發中心,數十個遍布于此的實驗室關乎著戴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這種層面上來說,戴森家族深度參與了創新產品的構思和開發。
不過,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工程師的工作也并不輕松。據John Churchill透露:“工作中,戴森的員工將不斷受到同事和老板對你的挑戰,兩位戴森先生對我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高,我們也要求大家有批判性的思維,在產品的落地過程中你時刻都會感受到這種壓力和挑戰,而沒有這種挑戰和野心的戴森就不是戴森。”
另一方面,也因為戴森處在行業領先地位,消費者對其的期待自然也更高。為此,戴森必須承擔風險,必須進行投資,必須大膽地創新。如果不這樣做,戴森的產品就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望。
“市場競爭當然是激烈的,技術開發又需要很長時間,實際上我們把很多賭注都押在了技術研發這件事上。整個研發團隊都在研究如何不辜負人們對戴森的期望,甚至不斷超越大家對我們的期望。”John Churchill表示。
然而,對于一家成熟的大型商業公司來說,面臨最多的問題就是商業模式、營收、研發支出等方面的平衡。科技創新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等,最后是否能成功,往往也是不確定的。
現如今,依然保持高度創新精神的戴森,是否會因為這個文化而對企業經營造成困難?這個問題并不是戴森一家的難題,也是眾多科技公司將要面臨的抉擇。
對此,胡宏飛斬釘截鐵地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認為:“當一家公司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需要更多地去考慮商業可行性,但是我覺得在戴森的基因中,探索和新技術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在注重商業可行性的同時,也不會輕易去放棄探索新的可能性。”
據鈦媒體App了解,2022年年底,戴森首席工程師Jake Dyson宣布戴森正在逐步推進27.5億英鎊的新技術投資計劃,用于研發新一代智能化、互聯化、能實現自我優化的產品。
時至今日,戴森也在上述提到的諸多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和成果。未來,我們將很快在C端產品上看到相關的應用。緊跟潮流、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力,與不怕失敗的企業精神,正是戴森成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的秘訣,也是戴森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原因所在。(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Kiwi)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