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291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從2018至2023年,16到24歲城鎮人口失業率逐年上升。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5月,目前來看,青年人當中失業的總共600多萬。
一面是有增無減的失業率,一面是人工智能、芯片等行業令人羨慕不已的薪資水準。近年來,圖像識別、智能語音、無人駕駛、ChatGPT 等技術大熱,國內外芯片和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更加激烈,為吸引人才公司不斷提升研發人員薪資待遇,促使芯片工程師、人工智能工程師崗位招聘薪酬遙遙領先其他崗位。
【資料圖】
更讓人難以預料的是,伴隨著這些技術人員的更加辛勤努力工作以及高額回報加快人才吸引度,這些人不遺余力地加快技術商業應用場景的拓展,一些類似文員、出納、會計類的傳統職能崗位,以及收銀、庫存管理、電話銷售等基礎服務崗位也將隨時可能被機器取代。
或許在上大學之前,誰也不會想到高考畢業后填報專業的不同,而導致了人們后續人生軌跡的天壤之別。但此刻選對了就業熱門專業,就意味著后續高枕無憂了嗎?根據鈦媒體APP觀察來看,近三年,國內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調整幅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專業該如何選擇?
高校專業調整幅度超過以往
大學上著上著,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專業沒有了。
這樣尷尬的局面已經存在,并且可能在今后不會少見。此前,“9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話題沖上了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的熱搜榜。在2015到2021年這7年時間,共約90所大學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一度是高考生中的熱門專業。甚至有的院校,在新設置的專業中,第一屆學生還未畢業,專業就撤銷了。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專業動態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進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
高校專業調整的頻率正在加快。
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這份文件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與此同時,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好1000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專業點、300個左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在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重要作用的學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
到2035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協調、特色更加彰顯、優化調整機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有力支撐建設一流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事實上,在去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新增備案1641個專業點、撤銷925個專業點,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62個,2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雖然,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一般每十年修訂一次,基本專業每5年調整一次,特設專業每年都會動態調整,但此次在3年之內完成對高校20%學科專業的調整改革政策,其導向更明確、目標更細化,而且所要調整的專業數量更多、力度更大、頻度更高。
專業調整的背后,是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就業市場壓力,正在倒逼高等院校加快變革步伐。被撤銷的專業,多數是高校在擴張的過程中盲目擴張的專業,這些專業往往缺乏相應的學科布局和培養條件來支撐。
因此,導致了該專業生源不理想的同時,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也低下。而隨著前沿科技越來越落地到產業,新科技與不同類別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強,由此所形成的新專業,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中,作用越來越顯著。這些因素都使得高校必須及時調整,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
當代年輕人專業選擇偏好
中國考生在志愿填報時,依次考量的因素往往是學校、專業以及城市。按照大多數人的觀點,對學歷價值的評判更多的是憑借學校的實力和名氣。
人工智能專業備受熱捧,職業院校也成為一種新的選擇。根據夸克發布《2023高考志愿報告》,計算機依然是今年最熱門的專業,而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上升速度最快。
在本科熱門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臨床醫學三個傳統熱門專業依舊牢牢占據前三。隨著大模型、生成式AI的火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上升勢頭最猛。
除了這些大熱專業,包括考古、美術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小眾專業也走進了考生們的視野中。或許,把愛好和專業相結合是05后的新思路。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職業教育開始受到國家政策層面的重視,在多方因素助推之下,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職學校成為技術人才的新選擇。
夸克的報告數據顯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分列關注度最高的專科高校前三位。在專業能力上突出的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上升熱度最快。
當前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掌握數字技能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有優勢,很多人都試圖通過“轉碼”來逆天改命,尤其是“文轉碼”成為熱議的現象。
此前,智聯招聘曾面向繼續深造的非數字專業畢業生,訪問其在深造時是否會轉向數字類專業。結果顯示,14.9%選擇轉向數字類專業,18.1%不感興趣,而67%的受訪者表示感興趣但缺乏基礎無法勝任。
可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畢業生“文轉碼”的意愿已非常強烈,但“缺乏基礎”成為最大障礙。
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選擇專業從自身興趣出發很重要,但認識到就業市場的激烈性也同樣十分必要。
該如何避免畢業即失業
以現實狀況來看,2023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相比2022年增加82萬,達到了1158萬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等數據的觀察和推測,青年勞動力供給會持續上漲至2023年,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在今后的三五年內也可能會持續增加。
高校畢業生的增加,使得青年就業的總量和摩擦性失業(rictional unemployment)都在無形地增加。也就是說,由于資源配置比例失調、供需不匹配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轉移,使一些人等待轉業而產生的失業現象。
應屆畢業生的數量一直在高位運行,因而,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之下,“學歷通脹”似乎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常態。
從企業端來看,企業面臨困難增加,社會就業環境壓力較大,需要花費更多成本培養的應屆生在應聘市場不具備優勢。
時代在發展,人工智能又開始掀起新一輪變革,未來似乎越來越多崗位正在被替代。
此前,優酷CTO鄭勇就告訴鈦媒體APP,因為AIGC的在技術上的迭代,他們發現,類似原畫、插畫這樣的工種,正面臨極大的挑戰,人工智能基本可以完成這類工作,這會使得行業內的基礎從業者,面臨一個轉型的陣痛期。
因為AI的發展和普及速度加快,企業在一些崗位的增加人力成本時,也會考慮是否可以利用AI替代人工部分而變得謹慎。
但也需要注意到,一些院校的新興專業并不如外界想象的具備專業水準。
近些年,一些院校趕著社會熱點和風口,為了招生和就業倉促上馬了一些新的專業,實際上無論是對于專業本身的理解還是師資的配套,都相當不合格。
在這種情況下,此前,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儲殷曾告訴鈦媒體APP,還不如選擇一些相對老套和傳統的專業。類似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這樣的專業雖然聽上去很“老套”,但確實相對來說成熟,而一些類似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除了像清華等頂尖高校,大多數普通是不具備相應的科研實力的。
在地域的選擇上,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是以志愿和專業偏好為優先級,但這樣做也有一個弊端是,忽視了院校本身應該有的氛圍。他認為,不要局限于城市,比如說東北的哈工大、吉林大學,西部的西北大學等,在學術圈極具影響力,如果選擇了老牌強勢專業,將來無論是就業還是考研,都非常有優勢。
即便是面臨“學歷通脹”的未來,也不能阻止畢業生們深造的熱情。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研究生考試全國報考人數為474萬,系連續第8年增長。
但不是所有專業考研都能在就業上有所裨益。如果以專業來看,分專業看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就業的進展,工學、經管類專業的深造回報率較高。在智聯招聘的一項統計中,工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獲得用人單位錄取的比例為53.0%,而碩士畢業生則為70.9%,深造后比例提升17.9個百分點;經管類專業碩士畢業生較本科獲得用人單位錄取的比例提升了12.6個百分點,而人文學科專業這一數據僅為5.2個百分點,深造回報率相對較低。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李程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