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智聯時代,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生產力,算力正在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但是,我國算力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算力的調度和使用仍然主要基于單一服務商。面對“東數西算”、大模型計算等場景,業界亟需通過算力互聯互通提升算力資源綜合使用效率。
6月21日,“2023算力互聯互通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發布了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二期等多項重磅成果。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是全國首個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在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委托下,由中國信通院牽頭并聯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天翼云等單位共同成立。
(資料圖片)
作為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的支撐平臺,天翼云算力分發網絡平臺“息壤” 不僅能夠實現對通用算力的需求,也可以實現人工智能、超算等業務場景下對多樣化算力的需求。
“息壤”是天翼云針對分布式應用、算力應用、算網融合調度等場景,自主研發的算力分發網絡平臺,能夠對邊緣云、中心云、第三方資源等全網算力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從而構建起一個獨特的“算網大腦”。由“息壤”支撐的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的落地與應用,標志著算力互聯網新紀元正式開啟。
算力互聯網三大挑戰:跨服務商、跨架構、跨地域
近年來,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成效顯著。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算力總規模已達18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年增長率近30%。
不過,我國在算力技術創新、應用賦能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原因是算力并不均衡。一是東西部算力不均衡;二是算力模式不均衡,我國通用計算、超算較為領先,而智算相對落后;三是擁有者不均衡,目前大部分算力聚集在少部分企業和單位中,對許多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要獲取算力難度較高。隨著AIGC、大模型浪潮襲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需要智算資源,將形成更大的算力需求矛盾。
算力互聯互通,則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辦法,既能夠提升算力的利用率,又能夠實現算力普惠。只有最有創造力的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掌握到需要的算力,中國數字經濟才有望取得更蓬勃的發展。
在會上,天翼云智能邊緣事業部副總經理鄢智勇表示,算力基礎設施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虛擬化,以資源池為核心,第二個是云原生階段,是以應用為核心,現在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是以算網全域調度,也可以叫做算網云原生為代表。解決算力互聯互通問題,則要打破三大壁壘,即跨服務商、跨架構和跨地域。
鄢智勇說:“ 20多年以來,人類對算力的追求始終都是理想的,算力網絡的前身是網格計算,網格計算里Grid來源即是電網。所以我們對于理想算力的需求,一直希望能夠像使用電力一樣非常方便。算力數據中心對應的就是發電廠,算網調度對應輸電、變電、配電系統,用電時直接插上插座就可以使用。我們對算力的期待也是希望能夠達成這樣的效果,只要把算力需求提升上去,就可以自動匹配供應,最終實現統一算力服務輸出。”
為了實現算力統一,算力調度的作用非常重要。鄢智勇說:“我們參考之前互聯網和電網調度都是分層的,算力調度也可以簡化成兩層,一層是算力互聯互通,即跨服務商、跨資源池、跨地域的調度;第二層是在資源池內如何實現高效的調度,通過一個資源池能夠同時提供通用算力、智算、超算混合計算模型。“
算力互聯網的本質,是通過系統化的方式解決算力的需求和供給問題。“息壤”就是完成了跨資源池、跨服務商、跨地域的調度。只有打破這三大壁壘,未來算力的使用才會像電力一樣,可以“一點接入、即取即用”。
天翼云讓算力“無處不在”
作為云服務“國家隊”,天翼云已經走過了十年科技創新之路,形成廣泛資源布局和自研產品能力的雙重優勢,真正做到讓算力“無處不在”。
從算力的維度來看,天翼云已經明確了“2+4+31+X+O”的資源布局,其中“2”是內蒙和貴州;“4”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川陜渝四大區域,滿足大規模、集群化、低成本的算力需求;“31”則是在31省的重點城市布局區域云;“X”則是全國多個地市以及更多的縣區,按照“一城一池”的標準推進邊緣云的覆蓋,提供敏捷算力,承載就近接入、超低時延、數據本地化的近場級算力需求;“O”是指海外節點。通過這樣的布局?,天翼云可為各類用戶提供高速泛在的算力。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天翼云堅持關鍵技術全棧自研,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和核心組件。
通過打造定制化的宿主機操作系統CTyunOS和云操作系統TeleCloudOS4.0,天翼云構建了業界領先的云網底座,突破超大規模計算管理與調度、多AZ大規模云網絡服務、超大規模存儲集群、多AZ大規模集群納管與監控等多項核心技術,支持多AZ能力,讓集群管理規模提升了10倍以上,使得其資源池集群管理調度能力也進入國內云服務提供商第一陣營。
作為IT基礎設施領域重要組成部分,數據庫是云計算技術的壓艙石。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深入,單一數據庫已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企業業務需求。為此,天翼云推出了自研的TeleDB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為政企客戶提供就近按需的云服務部署,以及統一的云平臺管理能力,助力客戶實現更加高效的數據流轉與業務創新。目前,該數據庫已實現了全面國產化適配,并兼容各類社區生態。
隨著數據爆發式增長,計算需求不斷走高,業務場景也愈加復雜化,傳統以CPU為核心的計算架構已無法滿足隨時隨地的計算需求。這樣的行業現狀呼喚新型高性能計算架構的產生,來推動算力普惠發展,DPU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天翼云是較早探索DPU的云廠商。憑借在云領域的成熟技術和應用實踐,天翼云在2022年推出了完全自研的紫金DPU芯片,并且以紫金DPU為基礎打造了為云而生的全新一代云計算體系結構,將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算力遷移到完全自研的軟硬結合體系中,構建了面向不同算力、全國產化自主可控的第二平面。天翼云紫金DPU全面釋放算力的同時,也將對軟硬件系統帶來創新變革,推動千行百業的業務層數字化應用更流暢、更綠色,推動數字經濟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北京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的設計方、核心建設者、資源提供者與標準制定者,天翼云基于自主研發的云操作系統、紫金DPU、算力分發網絡平臺“息壤”等能力,充分展現了天翼云作為云服務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大力推進算力互聯互通,為行業發展作貢獻。同時,這也標志著我國在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和功能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是我國算力調度、算力資源服務化探索的重要一步。
“息壤”構建算力底座,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算力互聯互通與算網一體化調度是解決數據高效流動、優化算力資源布局及數據流動的關鍵手段,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
“息壤”好比是一個算力傳輸的樞紐,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每分鐘數萬次,每天上千萬次的算力統籌和調度,滿足各領域對算力的極致需求。
算力與電力調度有非常大的不同,電力是可以實現傳輸的,從A點傳輸到B點。但是算力本質上是沒辦法傳輸的。我國算力部署在西部,那么計算肯定也是發生在西部,所以算力調度也是分成兩步去做,第一步通過編排把應用部署到了目標資源所在地,第二步是把數據和請求調度到應用運行,從而實現算力調度。
目前,“息壤”已經能夠按照超廣覆蓋、超高可靠、超低時延、超大速率、云網一體的標準要求,對邊緣云、中心云、第三方資源等全網算力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
這一平臺讓數據找到了通往最匹配算力中心的最佳路徑,真正實現了成本、算力、時延的最優。
可以說,在“息壤”加持下,天翼云可以讓客戶實現“算力自由”,無論業務對算力的需求是多少,“息壤”都可以規劃出滿足需求的算力資源并且有效調度,實現業務性能和成本的最優。
憑借優秀的算力調度能力,“息壤”也獲得了業內廣泛認可,包括入選國資委“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級工程”;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最佳成果遴選頒獎儀式上,榮獲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十大硬核科技” 稱號;在第三屆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論壇上入選國資委發布的“典型數字技術成果”。
算力互聯互通平臺是落實全國算力一體化調度政策、實現算力資源跨區域高效配置的戰略基礎設施。
不過,將分布在國內各地的數據中心進行統籌和連接,還是算力服務網絡的第一步,能否基于業務場景需求向市場輸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高度協同的一體化資源,同樣是算力服務商必須要應對的問題。
算力要和應用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才能真正促進數字經濟生產力。
在算力服務網絡方興未艾的當下,衡量一家服務商競爭力的標準,應該上升到多元化算力的調度能力、一體化的算力運營能力以及生態整合的綜合能力,這是連接算力價值的必備因素,也是在算力服務網絡爭奪賽中勝出的關鍵。
天翼云作為首個算力互聯互通驗證平臺的設計方、建設方、資源提供方和標準制定參與方,在大力推動全國算力互聯互通平臺建設的同時,還將推動算力普惠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為農業、工業、物流、金融、能源等多個領域客戶提供服務,不斷釋放出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和社會價值,加速中國算力奔跑向前。
中國算力速度仍在不斷刷新。在推動我國成為全球算力強國的路上,以天翼云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正以創新為驅動,邁出做大做強數字經濟的穩健步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