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數月的裁員浪潮正在席卷華爾街。
【資料圖】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華爾街幾家大型銀行今年裁員人數共計將超過1.1萬。“這可能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們見到最具挑戰性的就業市場。”獵頭公司米高蒲志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位美國投行高管則向鈦媒體App表示,當前的裁員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主要原因是IPO和杠桿收購等業務收入大幅下降,以及銀行倒閉合并重組浪潮的開啟。
上述高管稱,華爾街銀行開始選擇增加財富管理等相對穩定的業務,減少投行等波動較大風險較高的業務。因此,這一輪裁員潮主要集中在投資銀行和交易部門。
與此同時,這一裁員潮也已經蔓延至亞洲。一位香港中資投行高管向鈦媒體App表示,近期高盛、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美林銀行等在香港的分支機構紛紛裁員,其中摩根士丹利曾經一天裁了40名員工。
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外資投行在中國內地的IPO份額已降至歷史新低——2009年40.8%,2019年近20%,2022年僅3.1%,而2023年以來只占1.2%。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投行在中資企業IPO業務中的份額正在持續萎縮。比如,今年4月以來,高盛接連退出4家(第四范式、科笛集團、藥師幫、Keep)擬在港股IPO的企業。
華爾街“勒緊褲腰帶”
“疫情期間由于美聯儲放水催生了大量資產泡沫,投行業務大量增加,如今到了破滅時刻。”上述美國投行高管表示。
在啟動加息周期前,美國市場并購和交易非常活躍,華爾街大量招人。2022年,紐約證券業的員工人數增長了近6%,是至少20年來的最高水平。2023年一季度末,華爾街五大銀行在全球員工總計88.2萬人,與2022年底員工總數幾乎相當,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10多萬人。
然而,隨著美聯儲啟動加息進程,并購活動開始放緩,華爾街對今年投行業務利潤的期許落空。
美國IPO市場經歷大幅波動,來源:S&P Global
根據最新的市場數據,咨詢和資本市場承保收入自 2022 年初以來一直在下降。2022年,美國共發起149起IPO,募集資金總額為207.9億美元,而2021年發起的IPO數量為908起,募集資金總額為2826.6億美元。
根據研究公司Coalition Greenwich的數據,2022年,全球12家最大投資銀行(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集團等)的咨詢和資本市場承銷部門的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了49%。
這一趨勢在今年第一季度得到延續。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共44宗IPO的IPO收益僅為31億美元,是5年來最低的第一季度。Dealogic的數據顯示,同期全球并購活動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截止3月30日,全球并購交易額較去年同期下降58%
投行業務收入相應迅速縮水。跌幅最大的是高盛,2023年第一季度投行業務收入同比跌幅達 26%,其次是花旗集團的25%,摩根士丹利下降24%,美國銀行跌幅20%,摩根大通則下降了19%。
高盛首席運營官Waldron表示,“我們正在為更艱難的環境做準備”。據其預計,與2022年第二季度相比,高盛市場部門的收入應該會下降 25%。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的高管也表示,其交易業績將在第二季度繼續下滑。
一系列裁員計劃得到公開。比如高盛計劃削減總計10億美元的開支,包括新的裁員——該公司在已經1月份解雇了約3200 名員工,花旗集團稱將在第二季度末裁員5000人,摩根士丹利將裁員3000人,摩根大通將裁員約500人等等。
除大型銀行之外,專營企業融資等特定業務的精品投行同樣在裁員。拉扎德公司稱,將在2023年裁員10%。另一精品投行普望合伙人公司宣布將裁員7%。
上述美國投行高管向鈦媒體App表示,“調整還沒有結束,裁員還會繼續。只要加息周期沒過,情況就不會好轉,預計今年還會繼續加息。”
“香港寫字樓空置率驚人”
華爾街投行的裁員浪潮也在亞洲市場泛起涌浪。
一位香港中資投行高管向鈦媒體App表示,“最近香港外資投行確實裁不少。最多的一家是摩根士丹利,前不久一天就裁了40名員工。”有媒體報道,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內的四家華爾街銀行,過去一個月在亞洲裁減了至少100個交易撮合職位,其中香港和內地的員工受到的打擊最大。
“外資投行今年以來一直持續在裁員,已經裁了好幾輪。“一位香港金融行業獵頭向鈦媒體App表示。
上述獵頭表示,外資投行和中資投行在人員招聘上存在著明顯區別,外資投行的市場化非常明顯。“市場好項目多,那就瘋狂擴招,市場不好項目發不出去,那就只能勒緊褲腰帶。等市場好了,需要人了再招回去,招人的時候最多給獵頭一個月工資作為費用,甚至都不需要獵頭,大家都搶著投簡歷。”
“每個周期外資投行都是這么大進大出,相反,當前內資投行很多在降薪、砍bonus、不升職,但很少大規模裁員。”上述獵頭說到,這輪香港外資投行被裁員工中的junior(初級員工)大部分已經轉行,senior(資深員工)則有機會去一些小投行或者買方。
“裁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業務做。”上述香港中資投行高管表示。
香港的IPO市場也正在遭遇困境。Dealogic的統計指出,如果以籌資金額來計算,印尼是目前全球第四大的IPO市場,已經超越香港。今年第一季IPO數據顯示,印尼市場首次公開發行的金額達14.5億美元,創下該市場有史以來最高的第一季IPO紀錄、是香港的兩倍之多。
金融行業的裁員浪潮,甚至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香港寫字樓空置率——30%的香港辦公樓用于提供給金融行業。
東方證券在研報中直言,當前“香港寫字樓空置率驚人”。東方證券(香港)分析師馮皓霆表示,“由于金融行業從去年開始萎縮,擁有全球最昂貴寫字樓租金的香港,現在面臨過剩的寫字樓供應,和急跌的租金和價格。”
研報中還提到,當下香港的寫字樓空置率為14.7%,而曼哈頓和新加坡的空置率分別為12.5%和4.6%。
外資投行,為何撤出中資企業IPO
另一個日漸明顯的趨勢是,外資投行在中資企業IPO業務中的份額正在持續萎縮。
同樣是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外資投行參與的中國內地IPO金額2.97億元,參與度已降至2009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2009年40.8%,2019年近20%,2022年僅3.1%,而2023年以來只占1.2%。
今年4月以來,已陸續有第四范式、科笛集團、藥師幫、Keep等4家港交所擬IPO企業宣布與高盛解除整體協調人合作,其中第四范式直接改聘中金香港作為整體協調人,后又新增了建銀國際、招商證券(香港)及招銀國際三家具有中資背景的整體協調人。
最新的案例發生在6月20日,Keep公告終止了高盛作為其香港IPO計劃整體協調人的委任,由中金公司擔任整體協調人。值得注意的是,Keep的D輪融資中由高盛領投,其投資了大約5000萬美元,目前持股4.72%。
那么,外資投行為何接連撤出中資企業IPO?
一位香港中資投行高管告訴鈦媒體App,“最根本的原因是,歐美投資機構投港股變少了,外資投行的訂單貢獻自然也就少了,導致外資投行的競爭力不如中金。而在過去,高盛等外資投行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幫助項目爭取到歐美投資者。”
除此之外,更具體的原因可能是,“裁員剛好把某個項目負責人或者是執行團隊裁掉了,或者是項目規模一縮再縮,收入相應少了很多,所以選擇主動退出。”
另一位中資投行高管則認為,當前外資投行在參與中資企業IPO進程中潛在的聲譽風險正在提升,“忙了半天招完股發現不夠訂單,項目暫緩發行。或者是監管機構審核的時候發現有問題,過不了聆訊。再或者上市之后股價一路下跌。”
“對于外資投行而言,之前至少有風險有收益,現在沒什么收益但風險還在,并且第一種情況的風險更大了。”上述中資投行高管向鈦媒體App表示。(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蔡鵬程)
關鍵詞: